作者:陈俊
本文由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授权转载,仅限非商业应用
2013年美国
一、老学说与新理念
人们对
他汀类药物在调脂中的作用虽已取得共识,但单一他汀降低胆固醇也遭遇瓶颈。一方面,由于他汀类降脂强度的局限,依赖剂量倍增降脂的疗效有限。另一方面,伴随他汀类剂量增加,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近年来,一些新的非他汀类药物如依折麦布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
二、传统的非他汀类药物
传统的非他汀类药物抗ASCVD效果并不满意,各国指南对于这类药物推荐也意见不一,分歧的核心在于对高TG患者是否应用贝特类治疗。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归根到底是对RCT的理念不同所致。理论上讲,一个可干预独立危险因素的确立需要从基础研究、流行病学及RCT等多方面获得完备一致的资料。三者相互印证,但作用并不等同。RCT是建立在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之上的,设计合理的RCT中往往已经包含了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的合理成果并有对干预措施一票否决的权利。没有完美的临床设计,RCT设计必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其局限只能通过完善RCT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流行病学或基础研究来补充。以严格RCT为指南推荐依据的理念显然具有合理性并不可能在将来改变。目前,贝特类防治ASCVD的证据并不充足,主要理由是:(1)现有干预TG最重要2个研究[
我国血脂指南对贝特类推荐最为积极,建议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非HDL-C不达标加用贝特类治疗;而在他汀类之后高TG者在欧洲指南只是Ⅱb级推荐。2016年ACC/AHA发布的非他汀类共识坚持原来观点将贝特类排除在外。从目前临床结果看,以胆固醇为中心,降低LDL-C预防心血管事件应该是主流。传统非他汀类药物很可能将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三、依折麦布和PSCK-9抑制剂
近来,非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和PSCK-9抑制剂的临床研究备受瞩目。进一步降低终点事件:
目前,在新型非他汀类药物应用推荐上,各国指南基本一致,首选推荐他汀类强化,在治疗后不达标患者推荐应用依折麦布和PSCK-9抑制剂。虽然,立足于现有临床证据的指南目前仍以他汀类首选和目标值界定推荐新型非他汀类药物应用;但新的研究结果已经对这种理念形成冲击:在极高危患者血脂管理上,联合用药强力降脂将挑战传统单一他汀类药物强化策略;在靶目标值上,非他汀类药物使我们有能力更大程度降低LDL-C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做到真正用获益大小或可接受副作用来定义LDL-C最佳靶目标值。非他汀类药物出现使我们有能力突破他汀类药物治疗瓶颈,改变我们对调脂强度和广度的界定。随着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可能改变我们关于血脂管理的一些理念。
四、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及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我国2016血脂指南在极高危患者治疗推荐中强调权衡利弊即注意调脂效益和副反应的兼顾,以中等剂量他汀类启动治疗,以LDL-C靶目标(<1.8 mmol/L)引导治疗。由于我国LDL-C水平基线稍低,如按指南建议对于典型极高危ACS或
我国指南这一推荐与血脂管理高危强化的现代理念似乎不符,指南中提到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依据心脏保护研究2-治疗HDL-C降低心血管事件(HPS2-THRIVE研究)国人应用他汀类药物副反应明显高于欧美人群,因而不适合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如果仅仅是副反应增加,我们似乎可以通过联合用药规避风险而坚持高危强化原则,但强化降脂的中国ACS患者强化降脂干预研究(CHILLAS研究)并未显示国人高剂量他汀类药物强化能提供更多获益,主要基于此,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极高危患者中既没有推荐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也未建议应用中等剂量他汀类+依折麦布进行强化降脂。
2015年我国发表的"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观点则与我国血脂指南不同,共识建议依折麦布"与常规剂量他汀类联合用于ACS患者预防心血管事件"。常规剂量他汀类+依折麦布用于ACS治疗的推荐来源于IMPROVE-IT研究的直接证据,共识做了联合首选推荐。目前,虽然国际上他汀类强化研究不是都得出阳性结果,但所有研究有利于强化的趋势是明显和一致的,对于极高危患者应用强化降脂策略应该说已经达成了共识。对比这些研究,CHILLAS研究设计上还存在样本量较小、强化力度不够、随访时间较短、非盲设计、他汀类应用种类不一等欠缺。笔者认为,我们现在还不能仅用"中国人群特点"来解释它们间结果的不同。况且,国人强化他汀类研究的阴性结果并不等同于他汀类+依折麦布强化后也无获益。如果副作用可接受强力降脂也应该是中国极高危患者的首要考虑。目前尚没有强化他汀类和中等剂量他汀类+依折麦布治疗的对照研究,IMPROVE-IT研究分析资料显示,加用依折麦布所致LDL-C下降比例和心血管事件降低率成正比,提示依折麦布效果来源于LDL-D降低并可以与他汀类效果媲美。另外,横向比较中等剂量辛伐他汀+依折麦布治疗的IMPROVE-IT研究和单纯辛伐他汀强化的
五、未来展望
非他汀类药物应用很可能给降脂领域带来革命性改变。血脂管理未来如何发展,个人认为主要可能有3个发展方向:(1)以胆固醇为中心进行血脂管理。抑制合成、抑制吸收和促进LDL-C消除的他汀类、依折麦布和PSCK-9抑制剂将成为未来血脂干预的三驾马车。(2)个体化策略的出现。患者对他汀类的反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一般将其归因于胆固醇代谢不同环节的障碍。而他汀类、依折麦布和PSCK-9抑制剂分别对应于不同环节,3种药物针对不同的胆固醇升高机制可能各有其特效人群。更精准高效的个体化血脂管理将提上日程。(3)强化降脂时代到来。非他汀类药物的出现使我们能够通过联合用药将血脂控制到我们希望的水平,以血脂水平为靶点设定的RCT出现。药物、血脂水平控制、斑块控制、斑块消退和心血管发病的关系将被明确,强化降脂的界限和适合降脂人群将被确定。强化降脂可能不仅仅应用于高危患者,对于新生斑块以逆转斑块为目的强化干预提上日程。高强度强化降脂使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进一步降低,而强化降脂界限前移逆转早期斑块使根治ASCVD成为可能。我们现在的以他汀类为基石的血脂管理策略可能因非他汀类药物的出现而发生改变,强化降脂时代的曙光已经展露。
来源:陈俊 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03): 176-17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