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冠脉CT扫描提示非阻塞性斑块的患者时,医生应该对患者采取措施吗?或者说这类患者应该进行扫描吗?2017年的美国计算机断层扫描协会(SCCT 2017)科学年会就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虽然这次讨论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却呈现了两种观点。
SCCT 2017全球金奖获得者James K Min(
她称目前没有确切证据显示识别非阻塞性斑块能够改善健康人群的心血管发病及死亡,患者暴露于辐射、产生焦虑和给予不必要的手术或药物治疗反而会带来潜在的危害。也没有预后数据显示冠脉CT成像带来了任何的预后改善。如果这些一级预防性的扫描和治疗没有改善患者的症状或者寿命,那就不要做,否则会徒增患者的痛苦。
SCCT主席Todd C Villines在进行讨论总结时表示,Min的观点是当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非阻塞性病变负担,我们就不得不给予患者更积极的建议,让患者明白他们自身的风险并不像我们曾经所认为的那么简单,也不只是跟常见的风险因素有关;医生需要对他们采取措施,增加预防性治疗,改变患者的不良习惯,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反Redberg的观点则是医生应该避免过度治疗,正如指南所推荐的,医生应该与这类患者共同决策。
非阻塞性斑块是“用词不当”
Min在辩论开头即表示,识别非阻塞性斑块会改善患者的
近期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在6000余例接受冠脉CTA和冠脉钙化评分评估的无冠心病患者中,冠脉发生斑块但无狭窄患者的5年死亡率增加2倍。Min认为非阻塞性斑块有非常重要的病理意义。所以医生应该在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开始出现微血管功能障碍和内皮功能紊乱时就对其进行识别。Min认为医生真正应该关注的是
非阻塞性斑块诊断
Redberg赞成心血管CT成像可以为我们提供图像的观点,但是它们也会导致不恰当、不必要、昂贵且可能具有潜在风险的治疗。重要的是,手术会增加辐射相关的癌症风险。CT的广泛应用的确增加了癌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这是医生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与CT冠脉成像不同,以诊室为基础的风险评分(例如Framingham评分)能够提供很多经过验证的干预靶点,比如
Redberg提到了一位近期就诊的64岁女性非典型
Redberg引用了FACTOR-64试验,该试验发现应用冠脉CTA对无症状高危
Redberg称,目前没有随机试验证实哪种治疗对非阻塞性冠脉病变是有效的。虽然Cho等人的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和他汀降低了非阻塞性冠脉斑块患者的死亡率,但该研究是非随机试验,研究者也没有公布受试者的风险因素评分。
Redberg认为,所有的患者都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降低自身的风险,但是她认为这应该以诊室风险评估为基础。地中海饮食、体育运动和不吸烟是平衡风险与获益的最佳方式,其效果也已经得到了很多证据的证实。
医脉通编译自:Nonobstructive Coronary Plaque on Cardiac CT: Alarming or Not? Medscape. August 15, 201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