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高
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基层高血压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流程、诊断和评估、治疗方案及长期管理要求等。本指南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管理对象为年龄≥18岁的成年高血压患者。
全文下载: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
基层高血压管理流程图
注:
“和/ 或”包括以下三种情况:① SBP ≥ 140mmHg 且DBP ≥ 90mmHg;② SBP ≥ 140mmHg 且DBP < 90mmHg; ③ SBP < 140mmHg 且DBP ≥ 90mmHg。
2“和/ 或”包括以下三种情况:① SBP ≥ 180mmHg 且DBP ≥ 110mmHg;② SBP ≥ 180mmHg 且DBP < 110mmHg;③ SBP < 180mmHg 且DBP ≥ 110mmHg。
3 合并症:指
4 达标:一般高血压患者,收缩压< 140mmHg 且舒张压< 90mmHg 即为达标;年龄≥ 80 岁且未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 150mmHg 且舒张压< 90mmHg 为达标。
5 初诊转诊:见原文第17 页。
6 随访转诊:见原文第17 页。
诊疗关键点
1.血压测量“三要点”:安静放松,位置规范,读数精准
2.诊断要点:诊室血压为主,140/90mmHg为界,非同日三次超标确诊
3.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
4.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5.基层高血压转诊四类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
高血压治疗原则和降压目标
1.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2.降压目标: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收缩压< 140mmHg 且舒张压< 90mmHg。年龄≥ 80岁且未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降压目标为收缩压< 150mmHg 且舒张压< 90mmHg。
启动药物治疗时机
所有高血压患者一旦诊断,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仅收缩压< 160mmHg且舒张压< 100mmHg且未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医生也可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暂缓给药,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最多3 个月,若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选择
尽量选用证据明确、可改善预后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即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为便于记忆,下文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以A、B、C、D 简称。
A:ACEI和ARB。两类药物降压作用明确,尤其适用于心力衰竭、
B: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率,尤其适用于心率偏快的患者,用于合并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可改善预后;用于冠心病、劳力性
C:CCB。最常用于降压的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
D: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较为常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副作用是
近年来由上述五大类药物组合而成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由于服用方便,易于长期坚持,已成为高血压治疗的新模式,推荐使用。
其他有明确降压效果的药物,包括
基层常用降压药物用法、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见附件。(下载全文即可查看附件)
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症及血压水平,选择合适的药物,优选长效药物。
除心力衰竭及
1.无合并症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
第一步:收缩压< 160 mmHg 且舒张压< 100 mmHg:单药起始,可选择C、A、D 或B。B尤其适用于心率偏快者。起始剂量观察2~4周,未达标者加量,或更换另一种药物,或直接联合使用两种药物(见联合药物推荐),每调整一次观察2~4周;收缩压≥ 160 mmHg 和/或舒张压≥ 100 mmHg:推荐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如C+A,A+D,C+D,或C+B,或者选用相应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未达标则采用如上方法增加剂量或更换方案,每调整一次治疗观察2~4周。
第二步:上述两药联合方案血压仍未达标,加用第三种药物,可选C+A+D或C+A+B。
第三步:三种药物足量,观察2~4周仍未达标,可直接转诊;也可A、B、C、D四类药物合用,2~4周仍未达标再转诊。
2.有合并症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注:合并症急性期建议转诊治疗)
➤合并心肌梗死:首选A+B,小剂量联用,避免出现低血压。若未达标可加量,仍未达标加用长效C 或D(包括
➤合并心绞痛:可选择B或A或C,可联用,仍未达标加用D;
➤合并心力衰竭:A+B,小剂量联用,合并钠水潴留时加用D,一般选择袢利尿剂,并补钾,可加螺内酯,仍未控制可加C(限氨氯地平、
➤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起始联用A和B,主要用于改善预后,应注意血压偏低者起始剂量宜小,缓慢加量;
➤合并脑卒中:可选择C、A、D,未达标者可联合使用;
➤合并糖尿病:首选A,未达标者加用C 或D;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首选A,未达标者加用C或D。肌酐水平首次超出正常范围,建议降压治疗方案由上级医院决定。
➤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初始选择C、A、D或B均可,单药未达标可联合用药,同“无合并症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但慎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
1 合并症:指伴随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或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且处于稳定期。伴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的高血压用药同无合并症者,无特殊推荐,故未列入本表。
2 两药合用,应从最小剂量起始,避免出现低血压。
3 C类用于心肌梗死时,限长效药物。C类用于心力衰竭时,仅限氨氯地平及非洛地平两种药;
4 D类用于心肌梗死时包括螺内酯;用于心力衰竭时包括袢利尿剂和螺内酯。
5 肌酐水平首次超出正常,降压治疗方案建议由上级医院决定。
A:ACEI/ARB:即
B:β受体阻滞剂;
C: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D:噻嗪类利尿剂
用药注意事项
➤每次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后建议观察2~4周,评价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避免频繁更换药物,除非出现不良反应等不耐受或需紧急处理的情况。
➤ACEI与ARB一般不联用。
➤A与B不作为两药联用的常规推荐,除非针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
已用药患者的治疗方案调整建议
➤已达标: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如已用药达标,可维持原治疗方案;若伴有上述合并症,建议采用上述推荐方案治疗;
➤未达标:建议采用上述治疗方案调整药物。
➤因客观原因无法实施推荐方案,则以降压达标为根本,允许使用其他类别降压药物。
➤已服药达标的患者,出现偶尔的血压波动,应注意排除诱因,避免依据单次血压测量值频繁调整药物。
综合干预管理
高血压患者选择降压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伴随的合并症,如上文所述;对于已患
1.小剂量阿司匹林
已患冠心病、
2.他汀等调脂药物
已患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必要时加用其他调脂药物,使LDL-C降至1.8mmol/L(70mg/dl)以下;无上述心血管病,但合并下述疾病或情况也应服用他汀类等调脂药物:(1)慢性肾脏疾病;(2)糖尿病;(3)严重
具体用药如
他汀类药物总体耐受性好,但有导致肌病、横纹肌溶解、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的可能,且随剂量增加风险升高。对初始用药的患者,6周内应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无不良反应且LDL-C 达标后,可调整为6-12个月复查一次。他汀类药物具体剂量、降脂效能及使用注意事项见《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手册》。
血压≥ 180/110mmHg 的紧急处理
1.血压≥180/110mmHg,不伴心、脑、肾急性并发症的临床症状:
➤口服短效降压药物,如
➤仍≥ 180/110mmHg,或症状明显,建议转诊;
➤24~48h降至160/100mmHg以下,之后调整长期治疗方案;
➤注意:严禁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等短效药物快速降压。
2.血压≥180/110mmHg,伴有心、脑、肾急性并发症的临床症状:
➤立即转诊;
➤等待转诊过程中,可参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手册》做简单处理。
摘编自: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