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问题搞懂「文氏现象」
2017-03-06 来源:医脉通

导读:文氏现象(wenckebach Phenomenon)指心脏传导系统任何部位(如房室交界区、窦房交界区、异位起搏点周围、束支及分支及折返路径中)的传导逐波减慢,最后发生传导中断的传导阻滞现象。文氏现象的本质是一种逐搏性递减传导。房室结易发生递减传导。文氏现象以房室交界区最为常见,多为暂时性。


本文通过4个问题介绍典型及不典型文氏现象、反文氏现象、伪文氏现象等。


Q1:在典型的房室文氏现象中,RR间期是________?


A.缩短的

B.不变的

C.延长的


答案:A


讨论


RR间期等于PP间期(保持不变)加上PR间期的变化(∆)。在典型的房室文氏现象中,PR间期逐渐延长(增量逐渐递减),RR间期缩短(如下图)。

 


如果P2-R2间期与P1-R1间期相等,则R1-R2间期和P1-P2间期(0.6 s)相等。但实际上P2-R2间期比P1-R1间期长0.12 s(∆1)。因此,R1-R2间期比P1-P2间期长,为0.72 s(0.6 s + 0.12 s)。


如果P3-R3间期和P2-R2间期相等,则R2-R3间期和P2-P3间期相等。但实际上P3-R3间期比P2-R2间期长0.06(∆2)。因此,R2-R3间期比P2-P3间期长,为0.66 s(0.6 s + 0.06 s),短于R1-R2间期(0.72 s)。


同样,R3-R4间期为P3-P4间期加上Δ3(0.02 s),为0.62 s(0.6 s + 0.02 s)。


也就是说,PR间期随着心脏搏动而逐渐延长,但延长的递增幅度减小,因此RR间期是缩短的。


PR间期延长在第1、2个或第2、3个心搏之间最明显,随后增量减小。因此,缩短的RR间期在第1、2个或第2、3个QRS间期最明显。在文氏周期结束时,PR间期改变不明显,与RR间期与前一个RR间期大致相同。


如果二度房室传导中,逐渐延长的PR间期变化明显,则很容易做出房室文氏现象的诊断,RR间期的这种改变不能提供附加的诊断价值。但是让我们遇到没有P波(无法知道PR间期)的心律失常时,RR间期的改变就能起作用了,比如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伴文氏现象、房扑伴文氏现象或Ⅱ度窦房传导阻滞I型。


有时,文氏周期中的最后一个心搏PR间期增量可大于前一个PR间期。这时,RR间期延长而不是缩短或不变(不典型房室文氏现象)。房室结双径传导、超长期传导、隐匿性传导、分层阻滞等都可导致文氏现象不典型。


知识链接:

典型房室文氏现象(即,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窦性P波,P-P间距规则。

2)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不能下传,发生心室波群脱落,脱落后的P-R间期恢复正常(又为最短)。

3)P-R间期增量逐搏减少,导致脱落之前R-R间期逐渐缩短,但最短的R-R间期>P-P间期。

其他部位的文氏型传导阻滞:


1)Ⅱ度Ⅰ型(文氏型)窦房阻滞:


2)文氏型右束支阻滞:


3)文氏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4)交界区反复搏动(折返)伴文氏型逆传:



Q2:在房室文氏现象中,逐渐延长的PR间期在文氏周期的哪个部分最明显?


A.开始

B.中间

C.末尾

 

答案:A


讨论


在房室文氏现象中,PR间期在第1、2个或第2、3个心搏之间最明显,随后增量减小。因此,逐渐延长的PR间期出现在文氏周期的开始且最明显。在周期结束时,前后的PR间期变化不明显。



Q3:下面的心电图你怎么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VT)伴完全房室分离还是其他?



A.室速伴完全房室分离

B.室速伴3:2室房(逆行)文氏现象

 

答案:B


讨论


上图为规律的宽QRS心动过速,心率160次/分。QRS波多于Q波,为室性心动过速(VT)。2个QRS波后面跟着P波,第3个QRS波后面无P波。此外,第1个PR间期较短,第2个间期稍长,提示3:2室房(逆行)文氏现象(即,反文氏现象),如下图所示。



V4R导联中逆行P波是正向而非负向的。VT中50%出现房室分离;剩下的可出现逆行室房传导,呈1:1或者2:1传导,或出现VA文氏现象。


附:折返路径中的反文氏现象(2例)


1)2:1房室传导阻滞中的反文氏现象:


2)室早伴折返径路中的反文氏现象:


Q4:请绘制b图的梯形图,你会发现什么?



答案与讨论


上图中可见多个插入性室性早搏(PVC)。每个PVC的冲动穿过房室结逆行但不能一直到达心房(隐匿传导)。这种隐匿传导干扰房室结,使随后的窦性冲动传导到心室减慢,具有较长的PR间期。下图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隐匿传导越来越多地扰乱房室结,导致P波以逐渐延长的PR间期下传的心室,直至P波被完全阻断,称为“伪文氏现象”。



知识链接:何谓隐匿传导?


隐匿传导是指一次激动在心脏传导系统(例如房室结)或心肌组织发生了传导,但未穿透也未激动下位的心脏组织,因而这一传导未能在心电图上表现出来而被隐匿,但其传导过的心脏组织发生了不应期重整,因而新的有效或相对不应期对下次激动在该组织中的传导将产生干扰。发生传导延缓或阻滞,并且表现在心电图上。根据这种继发性心电图表现能证实前次激动发生了隐匿传导。 


参考资料:

1. Kyuhyun Wang.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of the Wenckebach Phenomenon. Medscape

2. 张录兴, 等. 间位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致房室传导伪文氏现象一例. 天津医药. 2007, 35(12): 929.

3. 梁群, 等. 室性早搏伴折返径路中的文氏及反文氏现象.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8, 11(6): 652-65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