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2016]郭艺芳:血脂管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016-11-01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郭艺芳 血脂管理

医脉通编辑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在第27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医脉通有幸采访到了河北省人民医院的郭艺芳教授,郭教授在采访现场就血脂管理及新型降脂药物等方面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医脉通:关于血脂的强化治疗问题,以往我们关注的重点是LDL-C的目标值,而现在更强调他汀治疗的强度,请问您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呢?


郭教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解,目前欧洲和美国指南的主流观点是强调大剂量高强度的治疗策略。对于已经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他们主张一律使用高强度大剂量他汀。但是必须强调一点,无论是欧洲指南还是美国指南,都不是针对中国人制定的,中国人只能按照中国人自己的指南来治疗。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遗传学背景、生活习惯、社会经济状况、药品应用情况等等都不一样。不能简单的认为美国或欧洲指南权威性很高就拿到中国来用,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对于这个观点,我认为并不适合中国,大剂量高强度的他汀治疗策略不适合于中国。我国应该以我国自己的指南为依据,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确定不同的降胆固醇治疗目标值。比如一个冠心病患者或者是卒中患者,属于极高危人群,我们就把他的LDL-C目标确定为<1.8mmol/L,那么治疗目标就围绕着LDL-C达到1.8mmol/L。假如患者的LDL-C为2.0mmol/L,那么我们使用小剂量他汀就完全可以降到1.8mmol/L。这就是我们国家的主流观点与欧美国家指南的不同之处。我们强调LDL-C达标而不强调高强度大剂量的他汀治疗策略。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我们人均的胆固醇水平比欧美人群要低,多数的患者经过常规剂量他汀治疗以后就可以达到目标值。如果使用常规剂量他汀治疗后胆固醇没有达到目标值怎么办?一种选择是增加他汀剂量;一种是联合使用非他汀类药物特别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目前我国更多的学者主张选择联合用药。因此,联合使用降胆固醇药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医脉通:在未来的降脂治疗领域,新型降脂药物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能不能请您就新型降脂药物与传统的他汀做一下对比。

 

郭教授:目前的新型降胆固醇药物主要包括三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以及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抑制剂等。目前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前两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经过IMPROVE-IT研究证实:与他汀联合治疗时,既能够显著的降低胆固醇水平同时也能带来心血管获益。因此,目前来说它算是一种成熟的药物,具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基本条件。对于PCSK9抑制剂,初步研究显示其有强大的降胆固醇作用,目前在等待其在临床终点事件方面的证据。虽然我们认为只要能够安全有效的显著的降低胆固醇水平就能够带来心血管获益,但还是必须有临床终点事件的证据支持。近几年内,会陆续有一些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公布,我想随着这些结果的公布,PCSK9的临床地位也会上升。

 

医脉通:关于双抗治疗的时程还想请您再谈一下,这也是一个令临床医生纠结的问题。

 

郭教授:这个问题既是广大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虽然我们目前的指南都做出了相对明确的推荐,但是这个问题是无法一概而论的。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无法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而必须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果说患者出血风险低但血栓栓塞风险高,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的延长双抗的时间;如果说患者出血的风险很高而血栓栓塞风险较低,我们就可以适当缩短双抗时间,甚至短到3-6个月。指南可以给我们一些建议,但只是临床工作中一个基本的模板,我们要学会在模板中灵活的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去追求某个固定的说法。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的掌握应用双抗的疗程。


点击进入>>>第二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专题报道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