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亚太消化疾病周会议报到:消化内镜活跃并充满挑战的领域
2011-10-19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1 年10 月1-4 日,由亚太消化疾病周联合会、亚太胃肠病学会、亚太消化内镜学会、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和国际消化外科学会联合主办的第11 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有近2000 人参加了会议。本届会议主题是“整合胃肠病学科技与临床”,与会者就胃肠病学、肝病学、消化内镜及胃肠外科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提出针对亚太地区的结直肠癌和炎性肠病的诊治共识意见。此外,本届会议还特别提供了应用动物模型的内镜训练课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刘冰熔

       本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充分展示了目前国际消化内镜领域的前沿内容。许多专家介绍了自己出色的工作,表明亚太地区在内镜诊断及治疗领域处在世界前列。

       继续教育开展“手把手”培训

       10月1日,在正式会议开始的前一天,大会组织了继续教育项目,内容包括上消化道内镜、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检查前的准备、镇静方式的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一些特殊诊断技术和注意事项,并且介绍了当前最新的进展。大会同时还开设了“手把手”培训课程,应用动物模型对学员进行内镜技术培训。

        大会报告重点展示新技术

       三天的正式会议,有关内镜诊断与治疗的内容丰富多彩。染色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加上放大内镜技术,使得内镜诊断水平和诊断的准确率有了较大提高,日本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还有专家介绍了透明帽的应用对提高结肠镜检查中息肉的检出率有很好的帮助。

       内镜下治疗亦是会议中的重点内容,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较大良性肿瘤以及早期癌治疗中的应用。

       还有专家介绍了各种内镜检查及治疗中并发症的内镜治疗技术,例如消化道穿孔的内镜下止血夹闭合技术,这提示我们在内镜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最严重的并发症——消化道穿孔在大多数情况下均可经过内镜下治疗而痊愈,从而避免手术带来的进一步创伤。

       经口内镜下食道括约肌切开术(POEM)目前已在亚洲许多国家得以开展和应用。在会上,我国香港的赵伟仁教授介绍了这方面的进展。

       在超声内镜(EUS)诊断作用被逐渐认可的同时,其治疗作用也越来越多地得以显示。在会上,有专家介绍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技术,同时还介绍了超声引导下经胃及经十二指肠胆道引流技术。韩国学者在EUS引导下穿刺囊性肿瘤,以酒精冲洗后再注入紫衫醇,取得了60%完全缓解率和20%部分缓解率。

       我国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胡冰教授采用一种国产新型带有防反流瓣膜的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肿瘤导致的胆道狭窄,结果显示支架通畅时间明显延长,胆道感染率明显降低。

日本学者介绍了应用双气囊小肠镜治疗小肠疾病,包括应用止血夹及电凝方法止血、小肠息肉电切、EMR切除小肠病变、气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等治疗技术,同时还介绍了经小肠进行外科Roux-en-Y术后胆道疾病的检查及治疗技术。由于小肠壁较薄且十分柔软,故在操作时应十分小心。

       美国学者霍伊斯(Hawes)指出,经自然管壁内镜手术(NOTES)在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美国正在进行一项多中心随机研究,比较经胃及经阴道胆囊切除和腹腔镜胆囊切除优缺点。他认为,发展新的器械和方法对NOTES未来的发展将会有很重要的作用。

       壁报交流同样活跃

       在壁报展示区,内镜诊疗内容也吸引了大批会议代表。笔者的“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深部的黏膜下肿瘤”技术及“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技术均引起参会代表的浓厚兴趣。

        此外,新型胆道镜、胆道肿瘤的直视下取材及治疗、内镜治疗肥胖及2型糖尿病以及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黏膜肿瘤并进行淋巴结清扫等技术的相关报告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通过交流,与会学者对内镜发展前景都充满了希望,也认识到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