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仅便秘腹胀,为何迅速进展为肠衰竭?这个罕见病因需警惕|病例学习
2025-10-22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54岁,仓库工人,既往健康,因进行性体重下降及肠衰竭由外院转诊至本院,拟行家庭肠外营养(PN)支持。除20包/年吸烟史外,既往健康状况良好,无规律用药史,仅社交场合饮酒。


然而,两年前患者开始出现胃肠道传输缓慢症状,表现为便秘、腹胀和腹痛。相关检查(包括自身免疫筛查、全身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均未发现明确异常。


15个月后,因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疑似中毒性巨结肠的急性临床表现,患者接受了全结肠切除术及末端回肠造口术。但术后症状未缓解,首次出院后4天,患者因持续呕吐和腹胀再次入院。


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显示小肠扩张(图A),而内镜检查未发现导致梗阻的结构性病因。口服造影剂追踪检查提示肠道蠕动功能显著减退,4小时后造影剂仍未能通过胃肠道。


图片1.png 

尽管尝试了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新斯的明普芦卡必利在内的药物治疗,假性肠梗阻仍持续存在,每日呕吐量达0.5–1.2升,回肠造口排出量为200–800毫升。随后患者开始接受周期性夜间PN支持,并转至我院接受家庭PN支持。转院时,其体重指数(BMI)已从18kg/m²降至14.6kg/m²,握力为16.4公斤(预期正常值的63%)。


术后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结肠明显扩张。肠肌间神经丛的显微镜检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广泛浸润神经节及神经,伴局灶性神经元丢失(图B、C)。CD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淋巴细胞侵袭神经节(图D;淋巴细胞围绕[蓝色箭头]并侵入[红色箭头]神经节)。上述病变特征在整个结肠、阑尾及回肠末端均明显可见,且在肠道扩张最明显区域,神经节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图片2.png 

图片3.png 

考虑到炎症性肠神经节炎的提示,遂行血清抗神经元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抗神经元核抗体(ANNA)-1/Hu和SOX-1抗体阳性。复查氟代脱氧葡萄糖-PET扫描显示右肺下叶存在明显高代谢病灶,伴同侧纵隔淋巴结受累(图E)。


图片4.png 

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和治疗

答案揭晓:小细胞肺癌相关副肿瘤性肠神经综合征继发全肠道假性梗阻导致III型肠衰竭


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一种罕见的免疫介导性疾病,导致肌间神经丛功能障碍,进而引发肠道动力障碍。临床团队对可能的病因及相关疾病进行了排查,包括感染后因素、结缔组织病及副肿瘤综合征等。抗神经元抗体(尤其是ANNA-1/Hu抗体)阳性与小细胞肺癌(SCLC)及胸腺瘤高度相关。考虑到患者的吸烟史,进一步行PET扫描检查,最终明确诊断。


治疗



患者接受了支气管镜检查,纵隔淋巴结穿刺结果符合SCLC诊断。幸运的是,全身CT检查未发现转移灶,患者随后接受了以治愈为目的的放化疗,并于3个月后完成治疗。


1年后复查影像学检查,患者仍处于缓解状态(图F)。从肠道动力角度来看,大剂量泼尼松龙试验未见显著获益。患者目前仍依赖PN支持,但代谢状态稳定,体重指数为20.8kg/m²。


图片5.png






病例讨论

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PNS)是一组异质性的罕见神经系统疾病,与恶性肿瘤及特定肿瘤神经元抗体相关。由于PNS相对罕见且诊断不足,其流行病学数据有限,据估计其在癌症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300。累及胃肠道系统的PNS往往影响整个消化道。虽然目前尚无特异性临床特征能可靠区分副肿瘤性与非副肿瘤性胃肠道动力障碍,但总体而言副肿瘤性病例的临床表现通常更严重且进展迅速,患者往往在6个月内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


在高达80%的病例中,PNS症状先于恶性肿瘤诊断数周至数年出现。一项病例系列研究发现,从胃肠道动力障碍症状出现到SCLC诊断的平均时间为8.7个月。2019年更新的诊断标准将临床表型、抗体状态和恶性肿瘤诊断视为关键诊断依据。目前已报道多种针对肿瘤和神经系统共同表达抗原的抗体,但仅不足50%的患者可检测到此类抗体。尽管抗SOX-1和抗ANNA-1抗体均是与SCLC相关的高危抗体,但抗ANNA-1抗体的存在也被证明与化疗敏感性更高、局限期疾病相关。鉴于高危抗体与癌症的关联性>70%,当其与胃肠道动力障碍并存时,应及时开展隐匿性肿瘤的排查。


针对胃肠道动力障碍的常规药物治疗和免疫抑制疗法总体获益有限。虽然治疗重点在于控制恶性肿瘤,但因肠神经元损伤往往不可逆,癌症缓解后肠道动力通常难以改善。


本例患者有吸烟史和抗ANNA-1/Hu抗体阳性,均为SCLC的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一致,其快速进展的胃肠道动力障碍症状和肠衰竭出现于SCLC诊断之前。





参考文献:

[1]Low ESL, Lokan J, Wong D. A Rare Cause of Rapid Progression to Intestinal Failure. Gastroenterology. 2025 Oct;169(5):781-784.

[2]DiBaise JK. Paraneoplastic gastrointestinal dysmotility: when to consider and how to diagnose.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2011 Dec;40(4):777-86.

[3]Graus F, Vogrig A, Muñiz-Castrillo S, Antoine JG, Desestret V, Dubey D, Giometto B, Irani SR, Joubert B, Leypoldt F, McKeon A, Prüss H, Psimaras D, Thomas L, Titulaer MJ, Vedeler CA, Verschuuren JJ, Dalmau J, Honnorat J. Updat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s.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21 May 18;8(4):e1014.

[4]Lee HR, Lennon VA, Camilleri M, Prather CM. Paraneoplastic gastrointestinal motor dysfunctio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Am J Gastroenterol. 2001 Feb;96(2):373-9.

[5]Sodhi N, Camilleri M, Camoriano JK, Low PA, Fealey RD, Perry MC. Autonomic function and motility in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 caused by paraneoplastic syndrome. Dig Dis Sci. 1989 Dec;34(12):1937-42.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