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因性厌食是指因肿瘤本身和(或)其治疗所引发的食欲减退或丧失,其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味觉改变、早饱或
癌因性厌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癌因性厌食是病理生理因素、治疗因素和心理因素单独或协同作用的结果。癌因性厌食出现较早,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先于体重降低出现且受独立发病机制的调节。
1.病理生理因素
食欲受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其中中枢神经系统食欲调节神经元受肠-脑轴中多种信号调控并影响食欲变化(图1)。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食欲调控信号、干扰食欲调节中枢并导致癌因性厌食发生。
图1 肠-脑轴及食欲调节机制图
注:Ghrelin为
在肿瘤环境中,肿瘤-宿主免疫相互作用导致神经免疫系统被激活,炎性因子释放增加,扰乱下丘脑神经递质调控。特别是炎性因子(如IL-1β、IL-6、TNF-α和IFN-γ)升高可激活下丘脑弓状核中的阿黑皮素原(POMC)/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物(CART)神经元(其主要生理功能为抑制食欲和减少食物摄入),同时抑制神经肽Y(NPY)/刺鼠相关肽(AgRP)神经元(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促进食欲和增加食物摄入)。下丘脑食欲调节的改变导致中枢对外周能量摄入不足信号产生“抵抗”,从而发生癌因性厌食。
2.治疗因素
抗肿瘤药物治疗和放疗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也可能触发或加剧患者的厌食症状。
(1)抗肿瘤药物治疗
表1 抗肿瘤药物治疗食欲减退发生率
(2)放疗
大多数放疗可诱发患者厌食相关症状。其中头颈部放疗可导致口腔黏膜炎、口干及唾液分泌减少等,影响患者进食愉悦感,从而降低食欲,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约80%也会发生胃肠道相关症状。
(3)手术治疗
消化系统肿瘤切除术可能会改变食物流出道结构及其生理激素分泌功能,进而引发厌食或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其外分泌功能不全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异常,导致恶心、早饱、
3.心理因素
绝大部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例如悲伤、沮丧、不确定感、恐惧、愤怒、绝望、无助等。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压力可诱发机体应激反应,释放一系列炎症因子,引起代谢紊乱,最终影响食欲。
癌因性厌食的筛查和诊断
推荐采用筛查和诊断两阶段策略(图2)。
图2 癌因性厌食筛查和诊断流程
第一阶段建议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常规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厌食相关症状,并采用食欲评分法快速评估其食欲状态,筛查是否存在癌因性厌食。
第二阶段建议采用A/CS-12量表评估癌因性厌食的严重程度。
A/CS-12是功能性厌食/恶病质治疗评估问卷(简称FAACT)的一个子量表。该量表将FAACT的问题从18个精简至12个(表2)。A/CS-12量表能够对癌因性厌食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具有较优的信度及效度,易于理解,概括全面且相关性好。
表2 厌食及恶病质功能评价量表
癌因性厌食的综合管理
应提倡积极筛查、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癌因性厌食。患者在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无论是围手术期、围放疗期以及围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都可能会伴发癌因性厌食,积极改善食欲并进行营养干预对改善患者的癌因性厌食营养状态至关重要,甚至可能影响肿瘤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
癌因性厌食的综合管理策略包括筛查与评估、药物治疗、营养干预、康复锻炼、心理干预以及中医治疗等多模式治疗方案。癌因性厌食治疗的推荐等级及证据等级见表3。
表3 癌因性厌食治疗推荐等级及证据等级
小结
癌因性厌食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与多种不良事件增加相关。癌因性厌食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病理生理、抗肿瘤治疗和心理多维度因素。建议临床诊疗采用筛查和诊断两阶段流程,并推荐采用食欲评分法快速评估食欲状态,筛查是否存在癌因性厌食;推荐厌食及恶病质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癌因性厌食的严重程度。
癌因性厌食的治疗需要采用综合管理策略,包括筛查与评估、药物治疗、营养干预、康复锻炼、心理干预以及中医治疗等多模式治疗方案。同时,也呼吁社会和家庭对癌因性厌食患者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