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管的解剖
建议:胰管解剖结构纤细,存在多种解剖变异,胰腺术前应利用影像学手段充分评估胰管的解剖结构和变异(一致性强度:强;共识程度:95.45%)。
二、胰管(修复)外科概念和临床意义
建议:应充分认识在处理胰腺良性及交界/低度恶性肿瘤时,胰管(修复)外科恢复胰管解剖连续性的重要临床意义和可行性,利用微创手术技术,实现以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目的(一致性强度:强;共识程度:86.36%)。
三、胰管(修复)外科的临床应用范围
建议:胰管(修复)外科适用于胰腺良性及交界/低度恶性肿瘤的保留胰腺功能手术,针对术中主胰管的损伤进行修复,应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证(一致性强度:强;共识程度:97.73%)。
四、胰管(修复)外科的术前准备
建议:术前应用多模态影像学检查方法,全面评估肿瘤性质和范围,以及肿瘤与主胰管和胰腺血管解剖关系,必要时可行三维重建,协助制定手术预案(一致性强度:强;共识程度:93.18%)。
建议:应重视运用术中超声对肿瘤和胰管进行再次评估,在术中超声和
建议:当胰腺肿瘤紧邻主胰管,预计可能实施胰管(修复)外科手术时,术前经内镜置入胰管支架有助
于术中识别和保护主胰管,降低主胰管损伤风险和修复难度。鉴于其操作复杂且存在发生
建议:术前准备传统胰腺手术所使用的硅胶胰管支撑管。推荐将胰管支撑管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因此需保证足够长度,以备术中进行裁剪(一致性强度:强;共识程度:90.91%)。
五、胰管(修复)外科的手术操作
建议:根据肿瘤剜除后主胰管损伤的程度,实施相应的主胰管修复术式。若主胰管修复困难,应转为实施主胰管替代术(一致性强度:有条件;共识程度:77.27%)。
建议:胰腺端-端对拢重建术适用于胰腺中段切除术中主胰管缺损≤5 cm的病例。通过8字缝合等方法加固胰腺断端,可以减少胰腺断端对拢时的牵拉应力。胰腺残端的对拢缝合可采用连续或间断缝合的方式,术者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合理选择。应特别注意胰腺后壁对合严密,避免背侧迂曲的脾血管嵌入吻合口(一致性强度:强;共识程度:84.09%)。
建议:主胰管替代术适用于胰腺肿瘤剜除术中主胰管缺损>3 cm和胰腺中段切除术中主胰管缺损>5 cm的病例,通过胰管支撑管的桥接作用恢复主胰管的通畅引流。应采用可吸收线将主胰管的两侧断端和胰管支撑管缝扎固定,同时尽量将支撑管通过十二指肠乳头。由于胰腺创面呈敞开状态,需重视胰腺创面的止血处理。由于只有小样本的研究报道,术者需要根据术中情况谨慎选择,后续仍需实验和临床研究明确其应用价值(一致性强度:弱;共识程度:56.82%)。
建议:针对低风险BD-IPMN,若术中难以解剖出BD-IPMN的分支胰管根部,可采用局部切除联合主胰管修复术。如术中能清楚解剖出分支胰管根部,则采用分支胰管齐根结扎联合BD-IPMN局部切除术。鉴于BD-IPMN存在恶变潜能,推荐对胰管切缘进行术中冰冻
建议:术中尽可能仔细操作,避免胰腺周围血管和胰腺实质损伤。术者根据术中实际情况,在保证患者安全和手术质量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胰管(修复)外科术式或传统手术方式(一致性强度:强;共识程度:90.91%)。
六、胰管(修复)外科的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建议:应选择置入合适管径的胰管支撑管,严密缝合主胰管和胰管支撑管,并对胰腺创面进行加固缝合,减少主胰管和胰腺创面小胰管的胰瘘(一致性强度:强;共识程度:90.91%)。
建议:胰管(修复)外科术后胰瘘发生率高,应重视术中腹腔
建议:胰管(修复)外科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较低,其处理原则与传统胰腺手术后腹腔出血相同(一致性强度:强;共识程度:90.91%)。
建议:针对术后胰管支撑管堵塞、主胰管狭窄等并发症,应尝试在ERCP引导下重新更换或置入胰管支架。对于长期未能自行脱落的胰管支撑管,若无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