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投稿,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枣庄市立医院消化科 徐德亮
慢性结肠炎,科学吗?
打开网络,无论用哪一个引擎搜索“慢性结肠炎”五个字,都可以得到成千上万条关于慢性结肠炎诊断和治疗的词条。但是,慢性结肠炎这个医学名词到底科学吗?
一个医学名词的确立,看看它是不是科学,是不是适应临床的需要。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假如一个诊断对治疗没有帮助,这个诊断是没有价值的。教科书、指南、规范和权威文献上面都没有“慢性结肠炎”这个词。
百度百科上在解释慢性结肠炎的时候,它是这样描述的:广义而言,凡是导致结肠的慢性炎症均可称为慢性结肠炎(chronic colitis),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
相关概念有那些?
和习惯上称谓的“慢性结肠炎”有关系的感念,有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炎症性肠病未定型(IBDU)、未定型结肠炎(IC)。其中炎症性肠病(IBD)又分为溃疡型结肠炎(UC)、
应该如何诊断?
从专业角度,如果诊断结肠炎,一定要有炎症的证据,按照《病理学》炎症的概念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这个概念不能减一个字,也不能多加一个字。凡在这个概念之外的反应都不是炎症。比如没有血管结构的生物对损伤也会有防御反应,但那不是炎症;有血管结构,但已经死掉的组织的反应也不是炎症反应。所以,把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肠易激综合征”当作“慢性结肠炎”肯定是不对的。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这些常见症状都不是炎症引起的,而是属于功能紊乱。
那么,在结肠镜检查时,结肠粘膜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粘膜的充血、发红,血管纹理增粗、紊乱,病理提示炎性细胞浸润,但达不到溃疡性结肠炎(UC)或克罗恩病(CD)的内镜诊断标准,怎么办?对于这些表现,相当多的医院内镜诊断是“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个人觉得,诊断为“结肠粘膜炎性改变”或者“直肠粘膜炎性改变”是可以的,它更倾向于“内镜下”“病理性”的诊断描述。但这并不是“慢性结肠炎”的诊断结果,而是某种疾病的内镜下表现。
总之,即使有明确的内镜下结肠粘膜炎性的改变,泛泛的“慢性结肠炎”的诊断也是不科学的,是没有临床价值的,消化专科医生在临床上是应该摒弃的。医生不能基于这样的诊断给病人使用所谓的抗炎药,更不能使用抗生素。正规的诊断必须反映具体的病因,例如感染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