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常年性
01 如影随形·细析PAR的临床表现
PAR的常见过敏原包括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室内常年性吸入性过敏原4。在中国,尘螨尤为突出,是引发过敏症状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PAR发病机理与直接接触这些变应原密切相关,同时,一些非免疫学因素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也参与了PAR的病理过程5。具体而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调整、遗传因素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等,均可能对PAR的发生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PAR的症状主要包括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可能还伴有眼部不适如眼痒、流泪、眼红以及灼热感。PAR具体可以分为早期反应和迟发反应两种类型。其中,早期反应主要是由组胺的快速释放所引发的,表现为鼻黏膜的充血、鼻漏、鼻痒以及频繁的喷嚏等症状;而迟发反应则主要是由其他多种炎性介质介导的,这一过程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喷嚏和鼻漏的严重程度,但会导致鼻黏膜的持续充血问题5。
02 防治并重·探讨PAR的防治策略
PAR的最佳防治措施在于避免与变应原的接触,同时使用药物快速、有效地控制症状,且不产生不良反应5。
(一)环境控制,规避过敏原
在治疗PAR患者时,首要任务是制定一套详尽的环境控制计划,通过综合性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接触所有已知的过敏原及潜在刺激物6。例如,对于2岁以后对猫狗宠物皮屑严重过敏的AR伴哮喘或
(二)使用药物快速、有效的控制症
药物治疗是PAR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涵盖鼻用
鼻用激素分为两代:以
丙酸氟替卡松作为第二代鼻用激素的杰出代表,其治疗机制在于通过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h2淋巴细胞的数量,从而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塞症状。临床研究表明,丙酸氟替卡松能够显著减轻鼻部症状,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减少倦怠感8。
一项纳入120例PAR患者的临床研究9,旨在评估丙酸氟替卡松治疗PAR的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对患者鼻炎症状及体征进行分级评分,结果显示,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体征得到了显著改善。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为期1年的随访,其中88例(73.33%)患者疗效显著,26例(21.67%)患者治疗有效,仅6例(5.00%)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高达95.00%且不良反应轻微。
PAR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分级
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和探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研究中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对PAR的临床治疗效果5。该研究纳入了86例PAR患者,并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结果显示,丙酸氟替卡松组效果显著(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02%),且起效迅速。随访六个月后,复发的患者比例较低(4.65%)。
PAR经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后结果
除了药物治疗外,免疫治疗也是PAR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两种形式。免疫治疗主要针对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对因治疗策略。通过给予患者逐步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即治疗性疫苗),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使患者在再次接触相应过敏原时症状显著减轻,甚至不产生临床症状7。
小结
综上所述,PAR作为一种需长期、综合性管理的慢性疾病,关键在于有效规避变应原暴露,以及及时采取药物治疗策略,迅速且有效地控制症状。在药物治疗方面,鼻用激素是PAR治疗的一线治疗选择。
丙酸氟替卡松是二代鼻用激素,其疗效和安全性已获得广泛认可。PAR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严格遵照医嘱,正确使用该药物,并定期进行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滕以书 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深圳市儿童医院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访问学者
中国睡眠学会儿童专委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睡眠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睡眠分会儿童学组副组长
深圳市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睡眠分会常务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