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语呈文】临床常用|新版儿童变应性鼻炎指南要点速览
2024-08-16

前言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Guidelin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diatric allergic rhinitis ,2022 revision)(以下简称新版儿童AR指南)新增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内容,在治疗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促进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本期内容,特别邀请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陆玲教授,围绕新版儿童AR指南诊疗要点展开解读,以飨读者。


0.03.jpg


01 洞若观火,剖析儿童AR发病机制


儿童与成人AR发病的免疫病理学机制基本相同,主要是吸入过敏原在鼻腔黏膜局部引发的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1


当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吸入过敏原时,过敏原在鼻黏膜局部被树突状细胞捕获和处理后,提呈给次级淋巴器官的初始T细胞,分化为2型滤泡辅助型T细胞(Tfh2细胞)或2型辅助性T细胞(Th2细胞);其中Tfh2细胞在淋巴滤泡产生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诱导B细胞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产生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sIgE通过循环系统到达鼻黏膜,与局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1


当致敏机体再次暴露于同一过敏原时,过敏原与锚定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sIgE结合,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介质,诱发包括血管扩张与通透性增加、血管内容物渗出、黏液产生、感觉神经刺激及炎性细胞向鼻黏膜局部趋化聚集等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引起AR临床症状1


02 精准识别,避免儿童AR误诊漏诊


儿童AR的诊断应依据病史、症状(鼻塞、流涕、鼻痒、阵发性喷嚏、鼻出血、眼痒眼红等)、体征(双侧鼻黏膜肿胀苍白、下鼻甲水肿、鼻腔内多量清水样分泌物、变应性黑眼圈等),并具备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血清IgE检测)中任何一项的阳性结果1


在临床实践中,儿童AR的诊断需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急性鼻炎、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血管运动性鼻炎、慢性鼻窦炎以及脑脊液鼻漏等疾病,均可能出现与AR相似的临床表现1。医生需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仔细鉴别,在必要时借助实验室检查、鼻内镜或鼻窦CT等辅助检查工具。


此外,儿童罹患AR后,常常会伴发多种相关疾病,如哮喘、变应性结膜炎、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以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1。因此,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家长和医生需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诊断,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0.02.jpg


03 防治结合,助力儿童AR焕新呼吸


环境控制:

目的是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对儿童比对成人更重要也更有效,许多儿童AR症状可以通过环境控制得以明显改善1


药物治疗:

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简称鼻用激素)、第二代口服和鼻用抗组胺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2。其中,鼻用激素可以使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鼻黏膜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而发挥治疗作用,其对AR患者的所有鼻部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作用,是目前治疗儿童AR最为有效的药物1。鼻用激素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局部不良症状多为轻度1。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临床推荐使用全身生物利用度低的鼻用激素(图1)1


0.01.jpg

图1 不同种类鼻用激素的全身生物利用度1


丙酸氟替卡松属第二代鼻用激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季节性AR及常年性AR。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对94例儿童AR患儿(平均年龄12.8±3.4岁)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通过对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分分析显示,患者在治疗后2周和4周得到显著缓解,鼻部症状、眼部症状、非鼻或眼症状、情感、睡眠、日常生活、总体生活质量7项指标值均有所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3


免疫治疗:

AR的对因治疗方法,通过应用逐渐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治疗性疫苗)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当患儿再次接触相应过敏原时症状可明显减轻1

健康教育:

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预防或减少AR的发作,提高患儿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起到更好地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的作用。考虑儿童理解能力有限、自制力较差,对AR患儿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应始终贯穿于首诊和随诊过程中1


小结

本期内容,对新版儿童AR指南进行了系统解读,重点聚焦于儿童AR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儿童AR的病理学机制与成人相似,主要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引发;儿童AR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及过敏原检测,并需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治疗方面,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有效管理儿童AR的综合体系,为儿童鼻部健康保驾护航。


专家简介


0luling.jpg

陆玲 教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主任医师,硕导

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青年人才

江苏省发育生物学学会听觉科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听力学分会 委员

南京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近三年发表 SCI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 119分

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等4项,成功转化2项

2023年第一届中华医学会中青年耳科手术视频大赛全国总冠军

耳聋基因治疗大动物实验的主要研究者,作为主刀手术医生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开展多中心耳聋基因治疗IT研究,成功帮助多名耳聋患者恢复听力。此项技术全球领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