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儿童
01 洞若观火,剖析儿童AR发病机制
儿童与成人AR发病的免疫病理学机制基本相同,主要是吸入过敏原在鼻腔黏膜局部引发的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1。
当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吸入过敏原时,过敏原在鼻黏膜局部被树突状细胞捕获和处理后,提呈给次级淋巴器官的初始T细胞,分化为2型滤泡辅助型T细胞(Tfh2细胞)或2型辅助性T细胞(Th2细胞);其中Tfh2细胞在淋巴滤泡产生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诱导B细胞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产生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sIgE通过循环系统到达鼻黏膜,与局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1。
当致敏机体再次暴露于同一过敏原时,过敏原与锚定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sIgE结合,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和
02 精准识别,避免儿童AR误诊漏诊
儿童AR的诊断应依据病史、症状(鼻塞、流涕、鼻痒、阵发性喷嚏、鼻出血、眼痒眼红等)、体征(双侧鼻黏膜肿胀苍白、下鼻甲
在临床实践中,儿童AR的诊断需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急性鼻炎、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血管运动性鼻炎、
此外,儿童罹患AR后,常常会伴发多种相关疾病,如哮喘、变应性结膜炎、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以及上气道
03 防治结合,助力儿童AR焕新呼吸
环境控制:
目的是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对儿童比对成人更重要也更有效,许多儿童AR症状可以通过环境控制得以明显改善1。
药物治疗:
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鼻用
图1 不同种类鼻用激素的全身生物利用度1
丙酸氟替卡松属第二代鼻用激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季节性AR及常年性AR。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对94例儿童AR患儿(平均年龄12.8±3.4岁)采用
免疫治疗:
AR的对因治疗方法,通过应用逐渐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治疗性疫苗)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当患儿再次接触相应过敏原时症状可明显减轻1。
健康教育:
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预防或减少AR的发作,提高患儿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起到更好地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的作用。考虑儿童理解能力有限、自制力较差,对AR患儿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应始终贯穿于首诊和随诊过程中1。
小结
本期内容,对新版儿童AR指南进行了系统解读,重点聚焦于儿童AR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儿童AR的病理学机制与成人相似,主要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引发;儿童AR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及过敏原检测,并需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治疗方面,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有效管理儿童AR的综合体系,为儿童鼻部健康保驾护航。
专家简介
陆玲 教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主任医师,硕导
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青年人才
江苏省发育生物学学会听觉科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听力学分会 委员
南京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近三年发表 SCI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 119分
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等4项,成功转化2项
2023年第一届中华医学会中青年耳科手术视频大赛全国总冠军
耳聋基因治疗大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