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一项发表于《Nature》子刊的大规模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涉及韩国、日本和英国超过370万名参与者,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SARS-CoV-2感染或导致
Nature 子刊揭露,“阳康”后变应性鼻炎增加23%
研究者使用来自韩国、日本和英国的数据调查了SARS-CoV-2感染后新发过敏性疾病的风险1。经过1:5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韩国队列纳入836164人、日本队列纳入2541021人、英国队列纳入325843人1。在随访期间(2020-2021年),每个队列中记录到的SARS-CoV-2感染者人数分别为147824人、542497人和76894人1。
研究结果显示,感染SARS-CoV-2的人群康复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HR=1.20;95%CI=1.13~1.27),特别是过敏性哮喘(HR=1.20;95%CI=1.13 ~ 1.27)和过敏性鼻炎(HR=1.23;95% CI=1.15~1.32)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风险逐渐降低,但在整个随访期间(≥6个月)持续存在1。此外,随着COVID-19严重程度的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也增加1。
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在关注SARS-CoV-2感染急性期治疗的同时,也应重视其对人体长期健康的潜在影响。
变应性鼻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目前尚不能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化的综合防治,患者的各种症状可得到长期控制,并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2。
“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科学应对变应性鼻炎
根据《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应遵循“防治结合,四位一体”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2。
环境控制主要是指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是变应性鼻炎防治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前者主要采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简称免疫治疗),后者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等2。
药物治疗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鼻用
临床用药中,鼻用激素可分为第一代(
在一项近期发表于《J Allergy Clin Immunol》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中,纳入45项比较丙酸氟替卡松与安慰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8项针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研究(1917名受试者)和37项针对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研究(10963名受试者)5。
结果显示,在针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研究中,丙酸氟替卡松改善患者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较安慰剂更加有效(平均差异,MD=-0.6;95%CI=-1.1 ~-0.2);在针对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研究中,丙酸氟替卡松与TNSS的改善相关(MD=-1.1;95%CI=-1.5~-0.8;I2=83% )(证据质量:高)5。此外,丙酸氟替卡松可改善眼部症状评分(TOSS)(MD=-0.4;95% CI=-0.5 ~-0.3;I2= 0%)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MD=-0.6; 95%CI=-0.8~-0.5;I2= 40%)(证据质量:高)5。
最后,治疗变应性鼻炎时应考虑到患者较长的疗程,根据严重程度和疾病类型进行治疗,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2。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意识,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信心,从而优化治疗效果,提升医患双方满意度2。
小结
《Nature》子刊揭示,SARS-CoV-2感染或将增加变应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科学应对变应性鼻炎应从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四位结合,防治一体”,以有效控制患者症状、提升健康管理水平。
专家简介
崔昕燕 教授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青年学组成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南京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