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新修版《中国
新修版指南——更新流行“新数据”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AR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1。国内成人AR的自报患病率已上升至17.6%,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西安、沈阳和长春8个城市的AR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城市之间患病率差异明显,最低为成都(9.6%),最高为上海(23.9%)1。
新修版指南指出,AR 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1。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环境、气候条件多样化,过敏原的地区差异显著,南方以尘螨致敏率最高,西北以艾蒿、豚草和蒲公英致敏最为常见1。此外,过去 10 年间,宠物引起的AR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达到 1.3%,表明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快速城市化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将持续影响国内AR过敏原谱的变化1。
新修版指南——增加机制“新认知”
在明确AR是变应原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的基础上,新修版指南强调了非IgE介导的机制及神经-免疫失调也参与其中2。近年来,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先天性淋巴样细胞的研究进展拓展了基础免疫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3,4。
与此相对应,新修版指南中引入了2型先天性淋巴样细胞参与了AR早期2型免疫反应的形成的新理念,并强调了2型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滤泡调节性T细胞在IgE的产生和AR的发病中起重要调控作用,从而体现了由基础免疫学发现推动对AR发病机制的创新性认识,为进一步理解变应性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2。
新修版指南——提出诊断“金标准”
AR的诊断应根据患者典型的变态反应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一致的过敏原(变应原)检测结果而作出1。过敏原检测包括
新修版指南中以较多篇幅描述了鼻激发试验的操作方法、评判标准和临床意义,认为鼻激发试验是诊断AR的金标准,对于SPT及血清特异性IgE阴性的局部AR患者是最佳的确诊手段5。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用于鼻激发试验的标准化过敏原试剂尚有待解决5。
新修版指南——遵循防治“四原则”
在AR治疗方面,新修版指南继续遵循“防治结合,四位一体”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强调通过规范化的综合防治,患者的各种症状可得到长期控制,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
环境控制:
新修版指南强调制订全面的环境控制计划是AR防治的重要措施,AR 患者确定了特定的过敏原后,应避免或尽可能减少接触相关过敏原1。
药物治疗:
新修版指南继续将AR 常用治疗药物分为一线用药(临床推荐使用)和二线用药(临床酌情使用)1。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鼻用
新修版指南指出,鼻用激素强力的抗炎特性直接影响AR患者鼻腔炎症的发展过程,可显著减少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鼻黏膜和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的募集,并显著降低由过敏原和组胺诱导的鼻腔黏膜高反应性1。临床中,鼻用激素分为第一代(包括
以临床常用的第二代鼻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为例,一项探究
免疫治疗:
新修版指南强调,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宜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2。此外,新修版指南对免疫治疗常见局部不良反应的分级和处理原则进行了总结,具有临床指导意义2。
患者教育:
新修版指南介绍了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即通过个人和社区效应来保护健康;二级预防指个人和群体可以采取的用于早期发现疾病和及时有效干预的措施;三级预防主要为最大程度地减轻临床症状,防止或减少功能损伤,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1。
小结
新修版指南在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上进行了重要更新,指出AR流行的地域性特点和新型过敏原影响,提出新的发病机制认识,并确立鼻激发试验为诊断金标准。新修版指南强调通过综合防治措施,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医疗负担,推动AR的整体防治水平迈向新高度。这些更新和优化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
专家简介
沈暘 教授
医学博士 博士后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
比利时根特大学访问学者
重庆市医学会过敏反应分会秘书
重庆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鼻科学组秘书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青年编委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 13 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6项课题
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1 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