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语呈文】病例分享|“鼻塞、流涕、打喷嚏”经久不愈,如何治疗?
2024-05-17

前言

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给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1。本期内容,与大家分享一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曲折”诊疗之路,一起来看。


病例简介


患者女,30岁,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秋冬时症状加剧,影响白天工作生活及睡眠,伴有眼痒,无明显气喘及呼吸困难;曾外院诊断为“变应性鼻炎”,长期使用鼻喷曲安奈德及口服氯雷他定症状控制不佳;既往“哮喘“病史,药物控制可,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手术史。


01 辅助检查

·鼻内镜检查:可见双侧鼻黏膜苍白、水肿,双侧下鼻甲肿胀,表面有水样分泌物。

123.png


·过敏原检测:①皮肤点刺实验:屋尘螨(++++)、粉尘螨(+++);②血清特异性IgE:屋尘螨IgE=27.53 KU/L、粉尘满IgE=19.36KU/L(正常<0.35 KU/L)。


·肺功能检查:显示支气管激发实验呈阳性。


02 临床诊断

基于病史、症状体征及上述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哮喘。


03 治疗方案

·行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分支切除术 ,游离中鼻甲粘膜覆盖裸露骨质创面;

124.png


·术后1周予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每日一次,每次每鼻孔2喷。


04 术后随访

·1月后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125.jpg


·术区上皮化可,无并发症。


①术后1月鼻腔

126.png


②术后3月术区已上皮化

127.png


诊疗心得


上、下气道炎性反应具有相似性并相互影响,被形容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有37%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存在哮喘,45%的哮喘患者存在变应性鼻炎2。变应性鼻炎是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鼻与支气管黏膜相互延续,鼻炎与哮喘常相互关联,变应性鼻炎的良好控制有助于哮喘的改善,其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3


根据《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应根据患者典型的过敏病史、临床表现(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以及与其一致的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和/或血清特异性IgE)结果而作出1


对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则应遵循“防治结合”的原则,嘱患者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并积极采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


变应性鼻炎常用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鼻用减充血剂、鼻用抗胆碱药等1。其中,鼻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鼻用激素)具有强力的抗炎特性,可直接影响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炎症的发展过程,显著减少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鼻黏膜和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的募集,并显著降低由过敏原和组胺诱导的鼻腔黏膜高反应性,是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药物1


第二代鼻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等)具有高亲脂性、与受体结合力强、抗炎活性更强、生物利用度低等特点,是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安全有效药物1。既往研究表明,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应用于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在显著改善患者变应性鼻炎鼻部症状(丙酸氟替卡松组鼻部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的同时,也有助于哮喘的控制(丙酸氟替卡松组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丙酸氟替卡松组峰值呼气流速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4,5


此外,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作为变应性鼻炎的外科治疗手段,在难以控制的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也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1,6


最后,考虑到疾病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长期性,在诊疗过程中应与患者进行充分地沟通,提高患者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意识,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信心,从而优化治疗效果,提升医患双方满意度1


专家简介


128.jpg

彭韬医学博士



湖南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湖南省康复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青年委员会副组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省卫健委项目1项

吴阶平医学基金1项

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十余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