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济南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 邢万佳 副主任医师
本文系医脉通投稿文章(tougao@medlive.cn),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
引言
一例71岁、糖尿病史6年的男性患者,应用预混
餐后低血压最早于1935年由Gladstone医生在一例高血压患者中观察到进餐后血压显著降低(自185/120mmHg降低至145/80mmHg),并出现脑缺血症状。 1953年国外学者报道交感神经功能衰竭的患者,亦于进餐后出现血压降低。直至1977年一例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出现餐后低血压,才使得该病正式被命名并确定为临床异常。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医生及患者、家属对该病的诊断及高发病率缺乏了解,常被忽视并导致严重后果。
一、餐后低血压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通常定义为进餐后2小时内患者
轻微的、进餐诱导的餐后低血压可见于健康的老年人,因此增龄是餐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护理机构中接受看护的老人,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4-36%。而在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帕金森综合征、交感神经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及终末期肾病接受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餐后低血压的发病率更高,可达30-70%。
二、餐后低血压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餐后低血压的常见症状为困倦、乏力、头晕、黑曚、
关于餐后低血压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既可被认为是与增龄相关的血压调控变化的生理过程,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状态下交感神经调控血压异常的病理改变。正常情况下,进餐后胃肠道血流灌注增加导致门静脉与肠系膜血管扩张、外周循环血量减少,均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等代偿性反应,维持餐后血压正常。随增龄,老年人外周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餐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进餐导致的胰岛素释放可通过中枢或外周发挥扩血管作用,同时胃肠道内释放的包括P物质在内的各种激素水平变化均可导致餐后血压的显著降低。在膳食结构方面,尽管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摄入均可导致餐后低血压,但其中以碳水化合物的胃排空速度最快。研究显示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后,餐后血压降幅最大,其中淀粉与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
(1)患者胰岛细胞功能随病程逐渐衰竭,多需要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胰岛素可产生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作用;也可激活中枢,作用于血管床的β
(2)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神经病变,累及交感神经系统时可导致类似交感神经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包括餐后低血压。
(3)同时合并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或颈部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变,同时合并应用利尿剂等减少血容量的降压药者比例高,心脑血管对缺血、缺氧耐受性差,更易发生餐后低血压。
三、治疗干预措施
通过监测餐前及餐后血压水平,结合患者自觉症状,餐后低血压的诊断不难确立。
在干预治疗方面,首先,应当告知患者及家属餐后低血压的危害,尤其需强调在餐后15分钟至90分钟之间可能因餐后低血压发作导致晕厥与跌倒风险增加。终止不必要的、可能导致低血压的药物,若患者因持续性高血压需要降压治疗,尽可能避免应用利尿剂,将降压药调整至餐间服用,并监测进餐前后血压。
其次,调整患者生活方式,包括餐前适当饮水、茶或咖啡以增加循环血量并通过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尝试下列方法:(1)选择性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结语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高血压,但临床上常见进餐后老人出现头晕、乏力、困倦等不适,甚至导致短暂脑缺乏发作或心绞痛。针对此种情况,临床医生应考略可能存在餐后低血压,及时监测、对比患者餐前及餐后血压,明确诊断,给予相应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指导,必要时启动药物治疗,旨在减少跌倒、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