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D2014]糖尿病发病机制成为研究新焦点
2014-09-16 来源:医脉通

糖尿病研究的焦点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转变为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在2014年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年会上的一位专家如是说。


EASD执行理事Viktor Joergens博士表示,“我们即将进入研究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时代,这个时代会更加有趣。”


Joergens博士提到,本届会议上评分最高的摘要是一项关于格陵兰岛因纽特人群中有10%的糖尿病归因于遗传变异的研究报告。该研究的结果已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并将由Niels Grarup博士在周三的会议上报告。


Joergens博士称,“从来没有一个基因能对糖尿病产生如此的影响。这似乎是葡萄糖转运系统中的一个无义突变。即使葡萄糖转运子研究已有些被边缘化,但这项新工作或许可使这个领域的研究重现生机,并发现更多有趣的新靶点。”


ADVANCE研究和新指南        

                                                               

临床医生将会在周五上午看到ADADVANCE-ON试验的结果,了解强化血糖控制对糖尿病和心血管预后的长期影响。           


研究者们已在ESC年会上公布了高血压方面的数据,提示强化控制的确能够带来更好的血压长远获益。Joergens博士认为,“如果强化控制的数据均是阳性结果,那么又多了一个证据支持更好的血糖控制对心脏有益处。”


EASD也加入了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关于胰岛素泵立场声明的撰写工作,这份声明总结了最新的胰岛素泵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是欧洲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取得进步的一部分。在以往太过宽松的监管系统饱受诟病之后,欧盟委员会已经发布了最新拟定的医疗器械审批监管体系。


Joergens博士称,EASD会密切监督这一进程,以确保糖尿病相关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终的监管条例会在2015年出台。


关于GLP-1、SGLT2和二甲双胍


尽管对GLP-1受体激动剂的胰腺风险质疑已经消退,EASD仍会组织 Clifford Bailey博士、David Nathan博士和Johann-Baptist Gallwitz博士这几位专家在周四上午的EASD/ADA研讨会专场回顾最新的GLP-1试验数据。


对于SGLT2抑制剂,这种新型降糖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是泌尿生殖道感染,EASD邀请了这方面的专家Jack Sobel博士来深入探讨。


经典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的证据将成为周五上午激烈辩论的焦点。Harold Lebovitz博士担任正方,认为关于二甲双胍应用的证据相当充分,而Rory Holman博士将反驳他,指出二甲双胍的应用仍不够清楚。


Joergens博士指出,在二甲双胍上市时,没人讨论其循证医学证据,但如今所有国家的指南都在引用这些证据。这个辩论主题也是对全世界指南的质疑。


Holman博士是UKPDS试验的研究者,尽管UKPDS试验评估了不到400例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却填补了二甲双胍文献的空白。Holman博士目前正在进行另一项英国研究,评估二甲双胍治疗后的心血管和癌症预后。


Joergens博士补充道,这是第50届EASD年会,因此有一个特别专场回顾50年间糖尿病治疗的进展。他说,“在过去的50年内,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和教育都取得了巨大变化,如今通过很好的治疗完全可以让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正常人无异。”


医脉通编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译自:Diabetes Pathogenesis Takes Center Stage. MedPage Today. Sep 12, 2014


更多精彩见>>2014第50届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2014)年会专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