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荨麻疹,为什么女性更久、更重、更难治?——最新研究告诉你
2025-10-24
她叫小芸,32岁,白领,最近几个月她的生活几乎被“痒”支配了。每天晚上,她都会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瘙痒折磨得睡不着,皮肤上冒出一片片红疹,像被无形的蚂蚁咬过。起初她以为是过敏,可医生告诉她——这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
这病,听着不致命,但够“要命”。更令小芸吃惊的是,医生随口说了一句:“这种病啊,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得。”
这句话让她好奇: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连皮肤病也“分男女”?
科学家们的探索:谁更容易被“风疹”盯上?图片
根据慕尼黑工业大学团队在2024年发表的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科学家分析了全球26项相关研究,结果十分一致:
???? 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在西班牙的研究中,女性患病的可能性是男性的3.8倍;在美国,大约每10万人中有309名女性患病,而男性只有145名。
???? 高发年龄段集中在40~49岁女性。
也就是说,正处在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的阶段,很多女性被这场“风疹风暴”击中。
换句话说,慢性荨麻疹是个“偏爱女性”的病。
免疫的“性别偏见”:激素在作怪?图片
这差距并非偶然。研究发现,女性体内的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在这场免疫的“战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 雌激素会刺激免疫系统,让抗体更“活跃”,容易产生过度反应。
???? 雄激素(如睾酮)反而有“镇静”免疫的作用,抑制炎症。
???? 皮肤中的“肥大细胞”(引发风疹的元凶)上也有雌激素受体,它们在激素波动时会“炸锅”。
于是,女性在生理期、怀孕、更年期等激素剧烈变化的阶段,更容易出现荨麻疹发作。
这也解释了为何女性在生育期、围绝经期更常见此病。
女性的荨麻疹,更久、更重、更复杂图片
根据多项研究汇总:
⏰ 病程更长:女性平均病程33个月,男性约25个月。
???? 症状更严重:女性的平均“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高于男性。
???? 伴发血管性水肿更多:女性更常出现嘴唇、眼睑、甚至喉部肿胀。
???? 实验室指标差异明显: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D-二聚体升高、血嗜酸粒细胞下降,这些都是疾病活跃的信号。
一句话总结:
???? 同样是得病,女性往往更“惨烈”、更久、更难治。
背后的“隐形敌人”:自身免疫图片
科学家发现,慢性荨麻疹常常不是“单独作战”的病,它往往和一系列自身免疫疾病捆绑出现。
???? 女性患者常伴发的疾病包括:
甲状腺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征
1型糖尿病
白癜风
类风湿性关节炎
而男性更容易出现:
川崎病
炎症性肠病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残酷现实——免疫系统对女性更“敏感”也更“任性”。雌激素让免疫反应更强,这在对抗病毒时是好事,但在“自体免疫”时就成了灾难。
治疗中的性别差:同样的药,不一样的效果图片
研究中还提到了一个有趣又棘手的现象:
女性对“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和“环孢素A(CyA)”等常用药的反应率更低;
她们的复发率更高;
而男性患者的缓解更持久。
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这可能与女性更高的自身免疫水平、体内激素波动以及药物代谢方式差异有关。
这意味着,未来或许需要性别定制的治疗方案,让药物“更懂女人的身体”。
女性的“隐形疼痛”图片
慢性荨麻疹不仅“痒”,更折磨人的,是那种持续的不安与羞耻感。
研究发现:
女性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男性;
她们在问卷中打出的“疲劳感”“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得分都更高;
甚至,约半数女性出现性功能障碍,焦虑与抑郁风险分别提高了85%与90%;
男性则较少受心理影响。
女性患者更常提出的“心愿”是:
“我希望能重新喜欢自己的样子。”
“我希望别人不要因为皮肤看我异样。”
“我希望能有个确定的治疗方案。”
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与心理的映照。
在一个外貌压力巨大的社会中,皮肤问题对女性的打击,远比我们想象的深。
是时候让医学“看到女性”了图片
这项系统性综述的结论直白而有力:
“尽管男女在疾病的发病机制、表现和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医学研究长期以男性为中心,导致了巨大的‘性别盲区’。”
在慢性荨麻疹领域,这种盲区尤为明显——
没有专门的性别化诊疗指南;
女性患者在临床试验中的比例仍偏低;
医生开药时,很少考虑性别差异。
医学界正呼吁,未来需要:
建立女性专属的诊疗规范;
研发性别差异化药物;
将心理支持纳入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Is there a difference between women and men in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A systematic review on gender and sex differences in CSU patients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