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ED 2025 | 张成锋教授:白癜风治疗新突破与全周期管理中国实践
2025-09-10
关键词: 白癜风 诊疗 进展

图片


编者按

白癜风作为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长期以来面临治疗靶点不明、患者认知不足等挑战,尤其在边远地区,诊疗资源更为匮乏。推动治疗进步、改善患者教育并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已成为当前皮肤科领域的重要任务。近日,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暨杨国亮皮肤病学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ACMED)第一届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值此契机,我们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成锋教授,就白癜风治疗的最新进展、患者心理支持与基层医疗帮扶等话题进行深入分享,为临床诊疗与区域皮肤健康服务提供循证思路。






近年来,白癜风治疗领域最大的进展或最让您感到兴奋的突破是什么?这些新技术及新理念如何改变了患者的治疗预期?
张成锋教授:

白癜风领域一个比较大的突破,是我们逐渐找到了一些发病机制中较为关键的信号通路。基于这些发现所研发的药物,目前已开始应用于白癜风的治疗。众所周知,白癜风长期以来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特别是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已有明确靶点的疾病相比,始终未能找到其最核心的治疗靶点。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并非单一细胞因子所能解释,往往涉及更复杂的网络。

近年来,随着JAK-STAT信号通路在白癜风中的作用被广泛揭示,尤其是γ-干扰素(IFN-γ)通过JAK-STAT通路介导的免疫反应被证实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因此,使用JAK抑制剂治疗白癜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对临床医生来说,是一个全新且有效的治疗方向。



在临床中,您发现患者对于白癜风最大的认知误区是什么?您最想对他们纠正的一个观念是什么?
张成锋教授:

白癜风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焦虑情绪,就诊时期望往往较高,迫切希望获得某种“特效疗法”,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复色。然而,从专业角度而言,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尤其涉及复色的深层机制仍存在诸多未知,目前也确实缺乏立竿见影的治疗手段。

正因如此,白癜风的治疗通常周期较长,往往需要以年为单位持续进行。这意味着治疗必须长期、规范,与患者所期望的“快速起效”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初次接诊时,我通常会花费一定时间与患者深入沟通,帮助他们理解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和规律性。只有当患者建立起长期治疗的观念,并愿意积极配合医生、坚持定期随访,才有可能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对于新确诊的患者,除了医学治疗外,您会给他们哪一条最重要的建议,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疾病共处、保持积极心态?
张成锋教授:

除了治疗方案之外,必要的心理安慰和鼓励对白癜风患者也非常重要。通常来说,越早被发现和就诊的白癜风,治疗效果越好。许多刚确诊的患者其实预后相对良好,因此我会鼓励他们保持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特别是面部白癜风,虽然对患者心理影响最大,但其治疗效果往往是最好的。我会向患者说明,即使面部出现白斑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面部的治愈率最高。借助这些科学数据和临床事实,引导患者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也有助于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近年来,您和团队在白癜风领域已产出不少研究成果。能否给我们介绍下,其中哪些成果已经或即将切实地改变白癜风的临床实践?围绕白癜风,您和团队目前正在开展哪些前沿的研究项目?这些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张成锋教授:

我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白癜风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的探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生物标志物方面,约十年前我们通过患者样本检测发现,趋化因子CXCL10是白癜风进展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该指标不仅提示患者正处于疾病快速扩展阶段——当其升高时,需采取积极治疗干预,同时也在临床研究中作为关键评价指标,用于判断疾病是否趋于稳定、药物是否起效。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引用,并受到国际同行点评。

其次,在临床标志物领域,我们识别出三色白癜风、碎纸屑样白癜风和同形反应这三种表现是进展期白癜风的重要指征。基于大样本队列验证,这些视觉可辨的特征使医生能够直观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进展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检查甚至病理活检。目前这一发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被纳入国内外多项诊疗共识。

此外,我们也积极致力于白癜风新治疗方法的探索。在JAK抑制剂尚未获批白癜风适应症的情况下,我们依托所建立的患者队列开展了多项临床观察。结果证实,无论是泛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尼),还是高选择性JAK抑制剂(如乌帕替尼、阿布昔替尼等),对难治性白癜风均显示出良好疗效,甚至在激素抵抗的情况下仍然有效。这些发现为难治型患者,尤其是激素不敏感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目前相关药物已逐步投入临床使用,多项III期临床试验即将完成,预计未来将正式获批适应症。




刚才您提到白癜风的发病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结论。您长期从事白癜风相关研究,也会做这类病因探究工作,想请教您:从研究进展来看,您觉得未来大概在什么时间段,我们有可能更清晰地破解它的发病机制呢?
张成锋教授:

白癜风的研究相较于特应性皮炎(AD)和银屑病仍相对滞后,这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较大有关。然而,该病在人群尤其是亚洲人中的发病率并不低,由于肤色对比明显,白斑更易显露,对患者外观、心理社交及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也因此正日益受到研究重视。

目前,白癜风的核心发病机制已较为明确:它是一种由CD8+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早期,氧化应激可能参与触发,进而激活免疫反应,导致黑素细胞被破坏。基于这一机制,现有的治疗策略——从早期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广谱免疫抑制)到目前更为精准的JAK抑制剂——均致力于调控异常免疫应答。目前,我们在控制病情进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更大的挑战在于实现稳定复色和防止复发,这也是诊疗指南中第二和第三大治疗目标。复色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黑素细胞一旦被破坏,需依靠毛囊或边缘部位的黑素干细胞迁移、分化与增殖,以重新构建功能性黑素单元,或借助外科移植直接补充黑素细胞。现有临床主流方法包括光疗和移植手术,但仍存在明显局限:例如无毛囊部位疗效较差,部分患者对光疗应答不佳甚至抵抗,这些问题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在预防复发方面,已有研究表明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等免疫记忆机制参与疾病再发。近期,国内已批准针对IL-15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开展I期临床试验,该靶点干预有望为减少复发提供新途径。我们在动物模型中已初步验证其潜力,未来如能开发出相应单抗或其他靶向治疗,将有望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实现白癜风的长期控制。




之前了解到您曾跟随复旦博士团前往贵州、新疆等基层地区开展医疗帮扶,想问问您在这段基层服务经历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感受?另外,当地患者在就医需求、诊疗认知等方面,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情况能和我们分享?
张成锋教授:

复旦上医医疗团的活动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主要目的是组织专家和博士研究生,前往祖国边远山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技术条件还不够完善的地区,开展送医送药的服务。同时也让医学生们切身感受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建立起更强的使命感。

对我个人来说,作为参与这项工作的专家,我们确实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义诊、查房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真切体会到:虽然很多偏远地区在脱贫后硬件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公路、交通甚至不亚于二线城市,但在医疗资源方面,尤其是人才层面,仍然非常匮乏。很多当地医生缺乏规范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因此我们认为,帮扶不能仅限于一两个星期的短期服务,更要搭建起长期的桥梁和通道。例如通过线上会诊、进修绿色通道等方式,真正把优质资源和技术留在当地。我们做了大量联系工作,安排各种培训进修机会,包括长期、短期和网络形式的支持。现在通讯条件很好,我们科室也会定期组织线上MDT多学科讨论和不定期沟通,让当地医生有机会接受来自国家顶尖皮肤科团队的指导,并参加各类学习班。

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步帮助当地医生提升业务能力,逐渐向三甲医院的水平靠拢。最终目的,是让当地老百姓不需要再千里迢迢跑到北上广来看病。



专家简介


图片

张成锋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访问学者

  •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临床研究项目成员

  • 亚洲色素病学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专委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治疗学组委员,白癜风协作组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专委会 常务委员,色素病学协作组组长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二届皮肤科专委会委员

  •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委会常务委员、白癜风学组组长

  •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皮肤慢病管理与健康促进分会常务委员

  • 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委员

  •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杂志编委(Associate editor),社交媒体编辑(Social Media Editor)

审稿专家:张成锋 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