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白癜风领域一个比较大的突破,是我们逐渐找到了一些发病机制中较为关键的信号通路。基于这些发现所研发的药物,目前已开始应用于白癜风的治疗。众所周知,白癜风长期以来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特别是与
近年来,随着JAK-STAT信号通路在白癜风中的作用被广泛揭示,尤其是
白癜风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焦虑情绪,就诊时期望往往较高,迫切希望获得某种“特效疗法”,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复色。然而,从专业角度而言,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尤其涉及复色的深层机制仍存在诸多未知,目前也确实缺乏立竿见影的治疗手段。
正因如此,白癜风的治疗通常周期较长,往往需要以年为单位持续进行。这意味着治疗必须长期、规范,与患者所期望的“快速起效”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初次接诊时,我通常会花费一定时间与患者深入沟通,帮助他们理解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和规律性。只有当患者建立起长期治疗的观念,并愿意积极配合医生、坚持定期随访,才有可能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除了治疗方案之外,必要的心理安慰和鼓励对白癜风患者也非常重要。通常来说,越早被发现和就诊的白癜风,治疗效果越好。许多刚确诊的患者其实预后相对良好,因此我会鼓励他们保持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特别是面部白癜风,虽然对患者心理影响最大,但其治疗效果往往是最好的。我会向患者说明,即使面部出现白斑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面部的治愈率最高。借助这些科学数据和临床事实,引导患者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也有助于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我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白癜风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的探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生物标志物方面,约十年前我们通过患者样本检测发现,趋化因子CXCL10是白癜风进展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该指标不仅提示患者正处于疾病快速扩展阶段——当其升高时,需采取积极治疗干预,同时也在临床研究中作为关键评价指标,用于判断疾病是否趋于稳定、药物是否起效。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引用,并受到国际同行点评。
其次,在临床标志物领域,我们识别出三色白癜风、碎纸屑样白癜风和同形反应这三种表现是进展期白癜风的重要指征。基于大样本队列验证,这些视觉可辨的特征使医生能够直观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进展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检查甚至病理活检。目前这一发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被纳入国内外多项诊疗共识。
此外,我们也积极致力于白癜风新治疗方法的探索。在JAK抑制剂尚未获批白癜风适应症的情况下,我们依托所建立的患者队列开展了多项临床观察。结果证实,无论是泛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尼),还是高选择性JAK抑制剂(如乌帕替尼、阿布昔替尼等),对难治性白癜风均显示出良好疗效,甚至在激素抵抗的情况下仍然有效。这些发现为难治型患者,尤其是激素不敏感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目前相关药物已逐步投入临床使用,多项III期临床试验即将完成,预计未来将正式获批适应症。
白癜风的研究相较于特应性皮炎(AD)和银屑病仍相对滞后,这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较大有关。然而,该病在人群尤其是亚洲人中的发病率并不低,由于肤色对比明显,白斑更易显露,对患者外观、心理社交及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也因此正日益受到研究重视。
目前,白癜风的核心发病机制已较为明确:它是一种由CD8+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早期,氧化应激可能参与触发,进而激活免疫反应,导致黑素细胞被破坏。基于这一机制,现有的治疗策略——从早期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广谱免疫抑制)到目前更为精准的JAK抑制剂——均致力于调控异常免疫应答。目前,我们在控制病情进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更大的挑战在于实现稳定复色和防止复发,这也是诊疗指南中第二和第三大治疗目标。复色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黑素细胞一旦被破坏,需依靠毛囊或边缘部位的黑素干细胞迁移、分化与增殖,以重新构建功能性黑素单元,或借助外科移植直接补充黑素细胞。现有临床主流方法包括光疗和移植手术,但仍存在明显局限:例如无毛囊部位疗效较差,部分患者对光疗应答不佳甚至抵抗,这些问题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在预防复发方面,已有研究表明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等免疫记忆机制参与疾病再发。近期,国内已批准针对IL-15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开展I期临床试验,该靶点干预有望为减少复发提供新途径。我们在动物模型中已初步验证其潜力,未来如能开发出相应单抗或其他靶向治疗,将有望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实现白癜风的长期控制。
复旦上医医疗团的活动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主要目的是组织专家和博士研究生,前往祖国边远山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技术条件还不够完善的地区,开展送医送药的服务。同时也让医学生们切身感受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建立起更强的使命感。
对我个人来说,作为参与这项工作的专家,我们确实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义诊、查房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真切体会到:虽然很多偏远地区在脱贫后硬件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公路、交通甚至不亚于二线城市,但在医疗资源方面,尤其是人才层面,仍然非常匮乏。很多当地医生缺乏规范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因此我们认为,帮扶不能仅限于一两个星期的短期服务,更要搭建起长期的桥梁和通道。例如通过线上会诊、进修绿色通道等方式,真正把优质资源和技术留在当地。我们做了大量联系工作,安排各种培训进修机会,包括长期、短期和网络形式的支持。现在通讯条件很好,我们科室也会定期组织线上MDT多学科讨论和不定期沟通,让当地医生有机会接受来自国家顶尖皮肤科团队的指导,并参加各类学习班。
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步帮助当地医生提升业务能力,逐渐向三甲医院的水平靠拢。最终目的,是让当地老百姓不需要再千里迢迢跑到北上广来看病。
张成锋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访问学者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临床研究项目成员
亚洲色素病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治疗学组委员,白癜风协作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专委会 常务委员,色素病学协作组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二届皮肤科专委会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委会常务委员、白癜风学组组长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皮肤慢病管理与健康促进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委员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杂志编委(Associate editor),社交媒体编辑(Social Media Editor)
审稿专家:张成锋 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