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约·皮科大咖说】CSD 2025 | 刘红教授专访:中国最大BP队列研究揭晓,15年随访构建预后预测模型
2025-07-22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BP

图片
图片

CSD 2025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编者按

在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CSD 2025)期间,《医脉通皮肤科》有幸专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ACMED)副主任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刘红教授。刘教授团队近期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IF: 8.6/1区)的15年大疱性类天疱疮(BP)回顾性研究,填补了中国BP长期结局数据的空白。这项纳入1018例患者的里程碑研究,系统揭示了死亡率、停药缓解率及复发风险的预测因素,并构建了实用的预后预测模型。刘教授将为我们深入解析这项重要发现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深远影响。


图片
医脉通皮肤科:您开展了一项覆盖1018例BP患者的15年长期随访研究,能否简要介绍研究的设计初衷?


图片


刘红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我们这项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BP在皮肤科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该疾病好发于老年人,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因此对其进行长期管理至关重要。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的老师们就开始针对BP开展相关工作,经过多年积累,我们具备了完善的技术平台和转诊体系,也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源。去年,我们团队的张福仁教授提出,对于这类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我们已经治疗的大量患者临床预后转归究竟如何?比如,使用激素、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非激素疗法治疗后,有多少患者痊愈,多少患者死亡,副作用发生情况如何,哪些因素与预后结局相关?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对我院既往诊治过的BP病例开展了这项回顾性研究。我们的初衷是了解该疾病的相关风险因素和临床结局,最终目的是更好地管理这类患者,为其提供更优质的临床诊疗服务。


图片
医脉通皮肤科:作为目前中国样本量最大的BP预后研究,哪些因素(如临床指标、治疗反应等)被证实对患者死亡率、完全停药缓解率(CROT)等长期预后影响最大?


图片
刘红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首先,患者的基本特征对预后有影响,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死亡率及不良预后风险越高。其次是疾病本身的特征,皮肤受累面积越大,即体表受累面积 (Body Surface Area, BSA)越大,抗体滴度尤其是BP180(BPAG2)滴度越高,以及确诊时皮肤基底膜带IgG和C3双阳性沉积,这些都意味着预后可能相对较差。这些因素在诊疗时都应予以考虑。

其次,BP患者复发问题也非常严峻。我们的数据显示,BP患者最终复发率超过70%,这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停药时若BP180抗体滴度仍未降至正常,患者复发风险显著升高。

第三方面是治疗方案的选择。我们回顾性分析了真实世界的治疗数据,将治疗方案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针对较轻BP患者使用的米诺环素、烟酰胺、氨苯砜等非激素疗法;一类是因存在免疫抑制剂使用禁忌而单用激素;还有一类是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有影响,尽管部分影响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临床诊疗中,我们仍需关注这些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图片
医脉通皮肤科:研究中构建了BP预后的预测模型和列线图,将如何具体帮助临床医生优化患者的个体化诊疗策略(如风险分层或治疗决策)?


图片
刘红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列线图是目前评估BP预后常用的方法。如前所述,BP患者的临床转归包括死亡、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复发等,都有一系列风险因素。我们将纳入的风险因素构建成风险预测列线图。当接诊患者时,输入其基本信息,如年龄、合并症等诊断时的信息,再结合治疗方案,就可以评估该患者的治愈率、死亡风险,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患者可能的临床结局。

另外,患者在临床上常会问医生 “我多久能好?”“我有多大概率能好?”,有了这个列线图,我们可以用更准确的数字回答患者这些关注的问题。

不过,由于我们开展的是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临床信息收集可能不够完善,目前获取的主要是一些关键信息。如果将来能开展前瞻性研究,获取患者基线特征、临床特征及各种实验室指标,就能构建更完整的风险预测列线图,为患者管理带来更大获益。目前这个列线图只能初步帮助我们大致判断患者情况。

我们回顾的是过去15年的数据,即2023年往前推15年。如今,BP的治疗已进入新时代,除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还有激素联合度普利尤单抗、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以及JAK抑制剂类药物等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我们当时积累的相关样本量较少,且纳入病例要求至少完成52周以上的随访,这些新病例未被纳入。我们相信,未来将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更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传统药物治疗与现在联合生物制剂等新型药物治疗的临床转归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未来还会开展类似研究,为该疾病的长期管理和患者的更好诊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审核专家:刘红教授


ACMED喊你加入皮科“四有超人”—“有心 有料 有趣 有爱”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ACMED)副主任委员刘红教授邀您加入我们。本专委会招募采取个人申请制,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各级医疗机构医药工作者。此次申请会员类型为委员及青年委员如有疑问,可本文留言,期待与您共谋皮科发展!
















专家简介


图片

- 刘红  教授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疾控局首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获得者
  • 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党委书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院长(兼)
  • 研究领域:感染与免疫性皮肤病的防治研究
  • 主要业绩: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 Genetic、Nat Commun、Lancet Oncology、  JAMA Dermatol 、Cell Discovery、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


图片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