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约·皮科大咖说】CSD 2025 | 李福伦教授专访:中医视角下的特应性皮炎治疗:“燥湿同治”理论的机制解析与独特优势
2025-07-11


图片
图片

CSD 2025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编者按

特应性皮炎(AD)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多从儿童时期开始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在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停药后复发率高、长期管理困难等问题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中医药在控制病情、延缓复发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疗效。

在近期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上,《医脉通皮肤科》特邀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ACMED)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李福伦教授,为我们深入解析“燥湿同治”理论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临床用药配伍的关键要点,以及该理论在特应性皮炎复发预防和长期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图片
医脉通皮肤科:“燥湿同治”理论如何从中医角度阐释特应性皮炎的病理机制?与传统认知相比有哪些突破?


图片


李福伦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我们课题组基于临床病人观察及疾病特点提出“燥湿同治”理论,认为特应性皮炎病程中燥与湿始终并存,仅不同阶段侧重特点各异。燥与湿作为人体必需的生理状态,对应中医“湿为阴邪、燥为阳邪”的阴阳属性,二者需维持动态平衡,若偏阴或偏阳则会导致人体功能障碍而发病,正如人体既离不开湿也离不开燥,过偏即病。 这种平衡失调的核心在于气机失司或脾升胃降功能障碍,此类患者易受外界环境如饮食、肠道菌群失衡等,以及皮肤定植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因素影响。据此,我们提出“燥湿并存”是贯穿特应性皮炎全程的重要病机,这与传统认知不同:传统理论多认为特应性皮炎以湿热偏盛为主,故采用清热利湿法治疗;而“燥湿同治”强调整体病程辨证,突破单一清热利湿的局限。 从疾病演变看,幼儿期以湿邪偏盛为特征,表现为渗出性皮损,好发于面颊、头皮及四肢屈侧;老年期后病机转向燥邪,以四肢伸侧干燥性皮损、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脱屑及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燥邪本质是皮肤屏障长期受损后机体过度增殖的自我保护反应,是湿邪病理演变的最终结果,而湿邪又是燥邪产生的根本诱因,二者形成阴阳互根的病理关系。 正常生理状态下,燥与湿需和谐分布、平衡共存。基于上述对疾病病机的认知,我们提出“燥湿同治”的治疗理念,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中医对特应性皮炎的病机界定。


图片
医脉通皮肤科:在临床实践中,“燥湿同治”法则的用药配伍有哪些关键要点?可否请您举个例子,如何实现燥湿协同?


图片
李福伦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我们提出“燥湿同治”理论,其核心在于津液输布障碍导致燥湿分布不均,而这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经典论述对此有深刻阐释:“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阐明饮食入体后的输布路径;“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揭示水谷之气经胃消化、肺输布后分清泌浊的阴阳状态;“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则阐述饮食在多脏间的分布关系。 若脾胃功能受损或先天不足,津液输布便偏离生理轨道,临床可见患者舌尖点刺、舌苔厚腻、舌边齿痕增多,伴便溏或便秘等症。治疗需调畅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以炒白术、淮山药、薏苡仁、芡实健脾助运;用大腹皮、生薏苡仁、藿香、厚朴行气散湿,恢复脾胃散湿之能;佐以天冬、麦冬养阴,同时配青皮、陈皮、炒麦芽、鸡内金疏理气机,防止阴邪阻滞,最终实现津液输布复常。此为“燥湿同治”在调治脾胃津液代谢中的核心要点。


图片
医脉通皮肤科:从“燥湿同治”理论指导的治疗方案来看,在特应性皮炎的复发预防和长期管理中有哪些独特优势?


图片
李福伦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目前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迅速,除生物制剂外,诸多小分子制剂相继问世。新型治疗手段药物为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显著临床疗效,使临床对重度患者的症状控制更具信心。然而,停药后疾病复发仍是关键问题,且药物难以长期无限使用。部分小分子制剂虽能有效控制瘙痒,但具有‘双刃剑’特性——停药后瘙痒易反复,因此长期治疗中需结合‘燥湿同治’理论协同干预。 基于此,我们提出内外治结合的干预策略:针对儿童患者,可采用药浴、食疗调脾胃、穴位敷贴等方法,以预防疾病复发。在疾病早期,该方案能降低后续药物使用剂量;疾病后期,即便患者皮损消退、瘙痒消失,仅存局部皮肤干燥时,中药外用亦可通过养血润燥、保湿等作用长期应用。中医药疗法在预防特应性皮炎重症化及顽固性复发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优势与疗效,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应用。



小 结



李福伦教授团队提出“燥湿同治”理论,认为特应性皮炎病程中燥与湿始终并存,二者需维持动态平衡,过偏即病,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多认为特应性皮炎以湿热偏盛为主的病机界定。李教授进一步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实现燥湿协同,调治脾胃津液代谢是关键,用药配伍方面需注重调畅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此外,李教授强调,目前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迅速,生物制剂等新型治疗手段药物为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显著临床疗效,然而其停药后疾病复发仍是临床难题,中医药疗法在预防特应性皮炎重症化及顽固性复发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优势与疗效,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应用。

审核专家:李福伦教授


ACMED喊你加入皮科“四有超人”—“有心 有料 有趣 有爱”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ACMED)副主任委员李福伦教授邀您加入我们。本专委会招募采取个人申请制,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各级医疗机构医药工作者。此次申请会员类型为委员及青年委员,具体申请操作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选择查看,如有疑问,可本文留言,期待与您共谋皮科发展!

















专家简介


图片

- 李福伦  教授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 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共同主编(人卫版)
  • 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临床研究》共同主编(人卫版)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青年岐黄学者”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高水平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 学科带头人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皮肤病循证基地”负责人
  •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华佗团队创新奖 负责人
  • 上海市中医皮肤病专家质控组  组长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cine-JIM》副主编(Q1)、《皮肤科学通报》副主编
  •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皮肤疾病
  • 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5项。发表SCI收录52篇(代表作为Nature Medicine,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Phytomedicine,et al)。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成功转化4项,转化率30%),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10余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3名。


图片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