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 2025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在近期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上,《医脉通皮肤科》特邀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ACMED)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李福伦教授,为我们深入解析“燥湿同治”理论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临床用药配伍的关键要点,以及该理论在特应性皮炎复发预防和长期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李福伦 教授
我们课题组基于临床病人观察及疾病特点提出“燥湿同治”理论,认为特应性皮炎病程中燥与湿始终并存,仅不同阶段侧重特点各异。燥与湿作为人体必需的生理状态,对应中医“湿为阴邪、燥为阳邪”的阴阳属性,二者需维持动态平衡,若偏阴或偏阳则会导致人体功能障碍而发病,正如人体既离不开湿也离不开燥,过偏即病。 这种平衡失调的核心在于气机失司或脾升胃降功能障碍,此类患者易受外界环境如饮食、肠道菌群失衡等,以及皮肤定植菌如
我们提出“燥湿同治”理论,其核心在于津液输布障碍导致燥湿分布不均,而这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经典论述对此有深刻阐释:“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阐明饮食入体后的输布路径;“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揭示水谷之气经胃消化、肺输布后分清泌浊的阴阳状态;“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则阐述饮食在多脏间的分布关系。 若脾胃功能受损或先天不足,津液输布便偏离生理轨道,临床可见患者舌尖点刺、舌苔厚腻、舌边齿痕增多,伴便溏或
目前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迅速,除生物制剂外,诸多小分子制剂相继问世。新型治疗手段药物为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显著临床疗效,使临床对重度患者的症状控制更具信心。然而,停药后疾病复发仍是关键问题,且药物难以长期无限使用。部分小分子制剂虽能有效控制瘙痒,但具有‘双刃剑’特性——停药后瘙痒易反复,因此长期治疗中需结合‘燥湿同治’理论协同干预。 基于此,我们提出内外治结合的干预策略:针对儿童患者,可采用药浴、食疗调脾胃、穴位敷贴等方法,以预防疾病复发。在疾病早期,该方案能降低后续药物使用剂量;疾病后期,即便患者皮损消退、瘙痒消失,仅存局部皮肤干燥时,中药外用亦可通过养血润燥、保湿等作用长期应用。中医药疗法在预防特应性皮炎重症化及顽固性复发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优势与疗效,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应用。
小 结
审核专家:李福伦教授
ACMED喊你加入皮科“四有超人”—“有心 有料 有趣 有爱”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ACMED)副主任委员李福伦教授邀您加入我们。本专委会招募采取个人申请制,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各级医疗机构医药工作者。此次申请会员类型为委员及青年委员,具体申请操作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选择查看,如有疑问,可本文留言,期待与您共谋皮科发展!
专家简介
- 李福伦 教授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