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先天性鱼鳞病护理指南(第一部分):诊疗新进展与综合管理策略 ​
2025-04-25

编者按

先天性鱼鳞病(CI)是一组遗传异质性皮肤病,通常在出生时或生命早期发病,累及全身皮肤,以角化过度、鳞屑增多、皮肤炎症和脆性增加为特征。其发病与约75个基因缺陷相关,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终身治疗。2019年欧洲发布了首版CI管理指南,鉴于临床、分子和治疗领域的进展,本文推出2024年更新版国际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科学的诊疗指导。



PART.01
一、更新背景与方法


本次指南更新由重组的国际多学科专家团队完成。专家们在系统回顾近期文献、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依据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标准评估证据水平和推荐等级。由于相关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多数证据来自小样本系列研究或病例报告,因此本指南第一部分的推荐多基于3-4级证据(专家意见)。



PART.02
二、治疗方案
(一)局部治疗


润肤剂:作为基础治疗,适用于所有类型鱼鳞病,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疗法联用,建议每日至少涂抹两次,沐浴后使用效果更佳。但在炎热气候下,使用闭塞性润肤剂需谨慎。


角质松解剂:尿素、α-羟基酸、丙二醇和水杨酸等角质松解剂,在减少鳞屑和皮肤增厚方面比单纯使用润肤剂更有效。尿素最为常用,不同浓度适用于不同情况。不过,角质松解剂可能引起皮肤刺激,尤其是在面部和褶皱部位。鉴于CI患者表皮屏障缺陷、角质层不成熟和体表面积与体重比高等因素,在出生后6-12个月内相对禁忌使用,2岁以下儿童禁用水杨酸和乳酸,尿素在新生儿期也应避免大面积使用,仅可在手掌和足底等小面积区域使用。


维生素D衍生物:卡泊三醇每周用量不超过100g时,对成人鱼鳞病短期治疗有一定疗效,耐受性良好且安全性较高。但由于儿童使用的数据有限,尤其是安全性方面,因此需谨慎使用。


局部维甲酸类药物:近期一项关于外用曲法罗汀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因无效而终止。外用异维A酸(0.05%或0.1%,用于体表面积小于12%的部位)被证明有效,副作用轻微,且无重大安全问题和全身暴露风险,目前相关试验仍在进行中。他扎罗汀(0.05%-0.1%)推荐作为一线局部用药,可减少鳞屑和皮肤增厚,避免全身治疗,但受成本、保险和超说明书用药等因素限制。因其有致畸风险,孕期或计划怀孕的女性禁用。


(二)系统治疗


口服维甲酸类药物:口服维甲酸类药物可纠正表皮分化异常,是CI的标准系统治疗药物。常用的有阿维A、阿利维A酸和异维A酸(依曲替酯仅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使用)。阿维A在减少鳞屑和皮肤增厚方面效果显著,对红斑也有一定改善作用,还能缓解多汗症、睑外翻等问题,在儿童患者中也有一定疗效,但因其有致畸性,使用时需严格遵循避孕措施。阿利维A酸和异维A酸清除速度较快,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是更好的选择,但阿利维A酸价格昂贵,且可能增加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头痛的风险;异维A酸主要用于治疗痤疮,在CI治疗中也有一定疗效,但可能导致骨骼毒性,儿童使用时还需警惕骨骺过早闭合和生长板畸形。


生物制剂和Janus激酶抑制剂(JAKi):研究发现CI患者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通路占主导,为生物制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目前关于生物制剂治疗CI的研究多为病例报告或小样本系列研究。生物制剂主要用于严重红皮病型CI,可与口服维甲酸类药物联用。目前,JAKI抑制剂在CI治疗中的应用仅有少量病例报告,数据不足,因此未给出推荐。



PART.03
三、未来治疗展望


随着对CI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基于发病机制的新型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例如,临床试验正在探索通过局部递送疱疹病毒转谷氨酰胺酶1(TGM1)治疗板层状鱼鳞病(LI);利用基因工程制备的自体表皮片治疗Netherton综合征(NS);通过腺相关病毒静脉递送SPINK5等。此外,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如使用蛋白替代疗法改善LI和剥脱性皮肤综合征的皮肤屏障功能;开发针对遗传变异下游蛋白和通路的抑制剂,如抗IL-36受体或激肽释放酶抑制剂等,都为CI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PART.04
四、综合管理
(一)心理社会管理

CI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影响深远,涉及日常生活、情绪状态、自我认知和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皮肤疼痛、皮肤气味和面部病变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疾病还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导致患者在教育、工作和社交活动中面临诸多困难,增加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因此,建议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从新生儿期开始,促进母婴和父婴之间的亲密接触,后续还应关注患者的性健康等敏感话题。同时,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应帮助患者了解费用报销政策,选择合适的职业。


(二)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费用,但需遵循当地法规,获取患者知情同意并确保保险覆盖。高质量的皮肤照片对评估鱼鳞病病情至关重要,远程医疗适用于距离专家中心较远的患者随访,但不能替代首次面诊,首次面诊应包括全面的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和心理社会评估。


(三)遗传咨询与检测

遗传咨询应贯穿患者诊疗全程,帮助患者及其家庭了解疾病的遗传方式、再发风险等信息。产前诊断(PND)和植入前基因检测(PGT)在部分国家已应用多年,可早期检测胎儿遗传缺陷,预防严重疾病。PND包括超声检查、母体血液检测和侵入性检查等;PGT则是对辅助生殖技术获得的胚胎进行基因检测,筛选无遗传缺陷的胚胎进行植入。但目前尚无国际统一的关于何时与家庭讨论PND和PGT的指南,不同国家的法规和技术可用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计划怀孕前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至关重要。



小结

2024版先天性鱼鳞病护理指南(第一部分)涵盖了从治疗到综合管理的多方面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的参考。但由于CI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不断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