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白塞病(BD)是严重的、可威胁
PART.0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年至2022年间东京医科大学医院收治的38例白塞病葡萄膜视网膜炎患者的病历进行了分析,根据是否使用生物制剂分为两组。自治疗起始至随访结束,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均超过10年。主要观察指标为研究期间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6个月期间的白塞病眼部发作评分24(BOS24)及眼外症状等。为进行统计分析,将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视角的对数视力(logMAR)记录。运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BCVA、BOS24-6M和眼外症状的变化,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来分析IFX和非IFX治疗组之间出现症状的患者百分比差异。p值小于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2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ART.02
研究结果
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观察期内的治疗情况
在入组的3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41.1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3.9年。其中,BD诊断结果显示完全型为6例,不完全型为32例,部分患者存在人类白细胞抗原B51(HLA-B51)、人类白细胞抗原A26(HLA-A26)阳性情况(见表1);此外,36例(95%)患者使用秋水仙碱,在研究期间,其中6例患者停止使用秋水仙碱,随访时未使用任何口服药物。20例(53%)的患者使用生物制剂,其中19例使用IFX,1例使用
表1 在38例白塞病葡萄膜视网膜炎且随访期超过10年的患者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BCVA结果
所有患者首次就诊时的平均BCVA为0.25logMAR,随访10年后为0.33logMAR,最后一次就诊时为0.29logMAR(见图1),随访10年和最后一次就诊时的BCVA与首次就诊时的BCV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2和0.65),这表明,从首次就诊到10年后直至最后一次就诊,患者视力无显著变化;此外,在首次就诊、10年随访和最后一次就诊时,使用和未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的BCVA也均无显著差异(p=0.19、0.95和0.9)(见表2)。
图1 所有眼睛(76只)患白塞病相关性葡萄膜视网膜炎且随访超过10年的视力变化
(A)所有眼睛(76只)的BCVA分布情况。BCVA高于1.0logMAR的眼睛占比变化极小,从首次就诊时的38%变为10年后的39%。BCVA低于1.0logMAR的眼睛占比从首次就诊时的20%下降到随访10年后的14%。(B)所有眼睛(76只)BCVA(logMAR)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随访10年以及最后一次就诊时的BCVA与首次就诊时的BCV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2和0.65)。
表2 所有白塞病相关性葡萄膜视网膜炎患者(76只眼)首次就诊与最后一次就诊时的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敏锐度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BOS24-6M结果以及眼外症状评估情况
无论是否使用生物制剂,与患者首次就诊相比,患者最后一次就诊时BOS24-6M均显著改善(p<0.001)(见表3);此外,无论是否使用生物制剂,与患者首次就诊相比,患者最后一次就诊时的眼外症状发生比例均有下降,但无显著差异(表4)。
表3 所有白塞病相关性葡萄膜视网膜炎患者(n=38)首次就诊和最后一次就诊时BOS24-6M的变化情况
BOS24-6M评分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表4 所有白塞病相关性葡萄膜视网膜炎患者(n=38)首次就诊和最后一次就诊时眼外症状的评估情况
数据以患者数量(%)表示
PART.03
结论
虽然生物疗法,在治疗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视网膜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研究表明,传统治疗方案,如秋水仙碱等也可能提供有效的长期疾病控制。这凸显了在综合考虑医疗和经济因素后,制定个性化治疗决策的重要性。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