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D 2025 |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难治?乌帕替尼给出新答案!
2025-03-26

背景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PLEVA)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炎症性病,临床表现为不同愈合阶段的斑块、丘疹、水疱、脓疱和/或溃疡,大疱性皮损较为罕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潜在的感染性病因相关,或是T细胞功能紊乱引发的一种炎症反应。


现有治疗手段包括口服抗生素、外用糖皮质激素、紫外线疗法及免疫调节剂等,但疗效有所差异。乌帕替尼作为一种口服Janus 激酶(JAK)1 抑制剂,尚未见文献报道用于PLEVA治疗。本文报道一例成功使用乌帕替尼治疗大疱型PLEVA的病例。


一、病例报告

一名67岁男性患者以主诉“全身瘙痒性皮疹伴鳞屑1月余”就诊。皮损在随后6个月内呈多种形态变化:初期表现为湿疹样,继而发展为银屑病样斑块,最终出现大疱样皮损。各阶段皮损行组织病理活检均显示:海绵样改变、银屑病样表皮增生和浅表血管周围炎症,支持慢性湿疹性皮炎诊断,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图1)。 


640.png

图1 患者皮疹的多形态临床表现,包括湿疹样、银屑病样及大疱样皮损

A 右上肢近端有少量带鳞屑的斑块,临床症状类似特应性皮炎合并脓疱病

B 躯干出现银屑病样斑块

C、D  全身分布着带鳞屑的丘疹和斑块,还有紧张性大疱,部分伴有出血,临床表现为大疱性皮炎



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自身免疫性水疱血清学检测及肝炎筛查均为阴性。治疗期间,患者对其它药物无效,二次活检显示:浅层血管丛淋巴细胞浸润,呈楔形延伸至真皮深部,伴苔藓样浸润、角化不全及散在红细胞外渗(图2、图3),确诊为PLEVA。鉴于皮损的临床表现,最终诊断为大疱型PLEVA,使用乌帕替尼治疗后皮疹消退,遗留炎症后色素沉着。


640 (1).png

图2 治疗后转归

A 多形性皮损(丘疹、斑块及水疱)伴糠疹样外观,不同演化阶段的皮损共存

B 乌帕替尼治疗1月后遗留炎症后色素沉着

 

640 (2).png

图3  病理切片表现

C  低倍病理:楔形苔藓样浸润,浅表血管周围炎,融合性角化不全及鳞屑形成

D  高倍病理:淋巴细胞浸润伴晕轮形成,红细胞外渗,海绵样改变,基底细胞空泡变性



二、讨论


本文报道了一例使用乌帕替尼成功治疗的大疱性PLEVA病例。大疱形成是PLEVA的一种罕见皮肤表现。目前存在两种具有水疱表现的独立临床分型—大疱性PLEVA和天疱疮性PLEVA。天疱疮性PLEVA表现为PLEVA与天疱疮的重叠,其天疱疮抗原抗体检测呈阳性。本病例虽出现水疱,但血清学检测阴性,故确诊为大疱性PLEVA。

PLEVA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有理论支持其与感染或T细胞功能异常引发的炎症反应有关。乌帕替尼是一种JAK1抑制剂,通过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从而调控Th1和Th2免疫应答。

据悉,这是首例采用乌帕替尼成功治疗的大疱性PLEVA病例,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血清学阴性结果均支持大疱性PLEVA的诊断。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PLEVA患者,乌帕替尼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Rebecca Gibons MS et al. 2025 AAD. ABSTRACT Poster ID: 6174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