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杰教授&王启鸣教授:创新与实践融合,助力肺癌分子病理检测质量与时效双赢
2025-09-05
关键词: 肺癌 分子病理
引言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学界对肺癌的认知从组织水平逐渐微观至基因水平,并由此研发出特异性靶向药物,推动肺癌迈入了精准诊疗新时代。分子病理检测作为了解疾病情况的重要工具,是肺癌全程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其准确性与及时性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获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分子病理检测的两项核心要求,河南省肿瘤医院马杰教授及其团队优化了现有流程,并开发了一项创新诊断方式。基于此,医脉通邀请马杰教授与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教授,分别从病理检测与临床实践角度解析两项成果的价值与意义。


多重挑战,分子病理检测驶向何方?



荧光原位杂交(FISH)、即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第二代基因测序(NGS)等技术的诞生与普及,使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诊疗进入精准诊疗阶段,切实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获益与质量。但在一线实践过程中,现有的诊断技术与流程仍存在待优化之处。马杰教授分享道,当前肺癌分子病理检测存在4大挑战,即样本量不足、检测周期长(检测质量与时效难以平衡)、交叉污染风险以及复杂技术的普及性。


支气管镜、肺穿刺以及胸腔镜等是获取肺癌病理检测样本的重要手段1,但由于技术或患者生理、疾病状况的局限,有时获取到的组织检测样本体积较小,难以支撑多项分子检测的开展。与此同时,现有肺癌病理检测流程需经石蜡包埋、修整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诊断、免疫组织化学(IHC)、基因检测多项环节,其中部分原本可用于基因检测的活检样本在蜡块修整过程中被遗弃,造成样本浪费,且完整的肺癌病理诊断将耗时5-10天,甚至更久,难以与当前临床实践需求匹配。 如何在保证稳定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病理诊断效率,仍待进一步解决。


此外,分子病理检测过程中存在同一样本需进行多次检测或多样本同时检测的情况,交叉污染成为了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潜在风险,且为降低交叉风险而产生的采集工具更换、清洗、消毒等步骤增加了采集成本与人力负担。除分子病理检测样本与流程带来的挑战外,马杰教授补充道,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我国基层医院难以配备复杂分子病理检测的设备以及相应人才储备,落实精准诊疗理念亦存在挑战。


聚焦实践之需,优化病理检测掣肘环节



针对样本量不足、检测周期长以及样本交叉污染3大实践痛点,马杰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一种可吸附于切片刀片支架的样品收集器——“BIOCO”,用以收集蜡块修整过程中的原废弃样本,并比较了基于BIOCO的新方案与常规采集的传统方案(ROUCO)的基准周转时间(TAT)、检测精度以及抗污染性能2


DM_20250905135902_001.png

图1. BIOCO收集器(从左至右:背面、侧面、正面及放置于切片刀)


研究显示,不同于ROUCO,基于BIOCO的新方案采用了传统病理与分子病理平行检测的方案,不仅将TAT显著缩短至4-6天(ROUCO的TAT为8-14天),且实验过程中所有样品均与预期结果一致,无交叉污染发生,并规避了因重新采样造成的时间延迟。此外,BIOCO收集器的检测准确性与有效性与传统收集方案一致2马杰教授表示BIOCO收集器变“废”为宝,在保障检测准确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其有效地降低了交叉污染风险,降低了采集工具更换的人力、物力成本,减少了因样本不足而重复穿刺导致的时间延迟与医疗创伤,加速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落实过程。


除优化病理检测工具及流程外,马杰教授及其团队针对无高质量组织样本的情况探索了有限样本的传统涂片细胞学(TSC)检测联合qPCR检测技术,以期克服传统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样本病理检测的局限性,如TAT时间长、样本质量要求高3。研究纳入了3种不同采集方式的微量细胞样本,即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样本(G1,n=38)、冲洗经皮穿刺活检获得的液体样本(G2,n=108)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体样本(G3,n=38),并采用 TSC及qPCR方式检测了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11个基因。


结果显示,TSC联合qPCR检测的TAT为24小时,且在G1、G2以及G3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1.6%、98.1%和84.2%。此外,三种不同来源的样本qPCR结果与组织样本的一致率达100%,且G1与G2中MCS的DNA/RNA提取数量与质量显著高于组织样本3马杰教授补充道,该方法克服了传统FFPE样本在时间和质量上的局限,特别适用于非侵入性样本源(如支气管镜采样和液体活检)的基因检测。该方法不仅适合初次诊断,同时还可用于治疗期间的动态监测,为个性化治疗和疗效评估提供了精准依据。


对于马杰教授及其团队的两项成果,奋战临床一线的王启鸣教授表示,两项新路径不仅减少了因样本不足或误诊导致的重复穿刺和检查,加快了病理检测进程,缩短了TAT时间,且准确反映患者的分子特征,提升了个体化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实现了质量与时效的“双赢”。与此同时,王启鸣教授也表示,新技术需要与现有的诊疗流程无缝对接,确保各环节高效衔接,避免因技术落地不顺畅而导致的流程瓶颈。此外,虽然新技术可以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但高效的基因检测和样本收集技术往往伴随较高的成本,如何在保障诊疗质量的同时合理控制成本,是未来推广中的重要考量,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地区。


多维发展,病理检测推动肺癌生存迈向新高度



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肺癌分子病理检测面临来自临床实践提出的更高要求。马杰教授表示,肺癌分子病理检测未来发展将聚焦于样本优化、高敏感的快速检测平台建立、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辅助以及标准化、自动化的检测流程,以满足精准医学对快速、高效和个性化诊断的需求。通过新技术的融合和流程的优化,分子病理检测不仅将更加敏感和准确,还能提供更具个体化的诊断信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前景。


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小样本的收集和充分利用仍然是检测的主要挑战。未来,非侵入性样本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尤其是血液、胸腔积液中的游离DNA检测等新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基因信息,有效避免重复穿刺的需求。同时,这些技术也将使实时监测肿瘤进展和治疗效果成为可能,为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在检测技术方面,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检测将成为趋势。基于NGS和数字PCR等高灵敏度技术的平台将进一步发展,缩短检测周期、提升检测通量,并降低成本。这些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不仅会加速检测的周转时间,还将使得检测更加精准、全面,有助于识别更多的驱动基因突变和分子特征,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撑。


在大量且多维度病理检测数据生成的同时,如何将不同维度数据结合,并给出准确的诊断结果可能成为未来实践难题之一。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其将成为未来病理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AI算法能够快速分析病理切片图像、识别癌症特征,并与基因检测数据相结合,提高诊断的速度和准确性。此外,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还将帮助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特征,有望揭示肺癌的复杂机制,为精准医学提供新的靶点。除样本优化与技术革新外,检测流程的自动化与标准化是提高病理检测效率与一致性的重要途径。自动化的样本处理设备、标准化的检测流程以及集成化的诊断平台,将使分子病理检测在不同医院间保持一致性,减少人为误差。


总结


分子病理检测作为肺癌精准诊疗的核心之一,其结果的准确性、时效性对于患者预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期待未来有更多新型检测技术与工具问世,进一步优化分子病理检测全流程,为患者提供准确、快速、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屏幕截图_5-9-2025_14028_mp.weixin.qq.com.jpg


本文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CN-167123,有效期:2025-09-02 至2025-12-01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27):2037-2074.
2.Shi C, Wei B, Liu X,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athway may improve the molecular detection of lung cancer. Ann Transl Med. 2022;10(2):45.
3.Yang K, Zhao J, Hu Y, et al. Innovative diagnostic approaches for lung cancer: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ytology with qPCR for rapid and reliable results. Sci Rep. 2025;15(1):29085. Published 2025 Aug 8. Novel Diagnostic Pathway for Lung Cancer : Utility of Cytological Diagnosis and Genetic Screening Based on Limited Samples.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1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