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医脉通:本次会议中,您聚焦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热点问题分享了宝贵见解。能否请您谈谈,近年来内分泌治疗在晚期乳腺癌领域的整体发展态势?目前仍面临哪些核心挑战?
李曼教授:
在晚期乳腺癌治疗领域,个体化与精准化的综合治疗模式正得到不断强化。首先,晚期乳腺癌精准治疗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对于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HR+/HER2-)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通常采用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的方案,适用人群广泛。随着INAVO120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我们发现,针对内分泌耐药且携带PIK3CA突变的患者,在CDK4/6抑制剂联合
因此,在后CDK4/6抑制剂时代,靶点筛选的价值持续凸显。例如,针对ESR1突变的患者,可采用口服选择性
在精准治疗的基础上,个体化治疗的特点也愈加突出。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基因检测的结果制定治疗方案,是精准治疗的核心体现之一。同时,个体化治疗在老年患者群体中也有特殊考量,需结合其身体机能状态、合并症情况进行药物剂量调整与方案优化。此外,在不良事件管理方面,不仅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差异选择不同的药物剂量,还要对不良事件较明显的患者,通过调整剂量、优化方案来减轻症状。这些都是个体化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延伸。
在H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临床实践中,在推行精准化与个体化治疗的同时,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绝非仅依赖内科治疗作为单一手段,而是需要联动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力量,共同为患者量身定制局部治疗方案。在全身治疗取得病情稳定后,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局部放疗或手术等干预手段。因此,对于HR+/HER2-晚期乳腺癌,我们在秉持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核心理念的同时,始终兼顾多学科协同的综合治疗思路,以实现更优的治疗效果。
尽管内分泌治疗在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就当前临床实践而言,内分泌耐药问题仍是该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机制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目前研究已明确,PAM通路突变、ESR1突变可能是导致内分泌耐药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内分泌耐药的机制还可能涉及RAS-RAF-MAPK等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因此,持续深入探究耐药机制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是我们发现更有效治疗药物的关键前提。
此外,精准检测能力的局限也制约了治疗进展。例如,当前对于PIK3CA突变、ESR1突变的检测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这种精准检测能力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HR+/HER2-乳腺癌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展望未来,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形成合力,从认知理念到实践落地共同发力,最终推动晚期乳腺癌真正迈入精准化、个体化治疗的新阶段。
医脉通:内分泌与靶向药物等联合策略的应用日益广泛,诊疗模式也逐渐转变。您认为,这种模式对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在临床决策中应如何科学整合多维度信息,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李曼教授:
乳腺癌治疗正从传统的单药模式逐步向协同治疗模式转变。以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为例,过去更侧重单药内分泌治疗;而随着CDK4/6抑制剂的上市,对于中高危复发风险人群,我们在辅助治疗阶段采用内分泌治疗联合CDK4/6抑制剂的强化方案,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这正是协同治疗优势的体现。
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这种转变同样明显。既往晚期患者的治疗常以单药氟维司群为主,而现今无论是HR+/HER2-晚期患者的一线还是二线治疗,以CDK4/6抑制剂为核心的联合方案应用愈发普遍——既可联合内分泌治疗(包括AI类药物或氟维司群),针对内分泌耐药人群,还会在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用PI3K抑制剂等。这些实践充分展现了协同治疗模式的深化。
此外,临床诊疗中也越来越强调,未来应更多关注“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诉求。乳腺癌治疗不能仅满足于通过药物实现疗效突破,在追求良好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必须重视药物不良事件的管理,让患者在获得生存获益的基础上,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正是“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核心要义。因此,在内分泌与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探索道路上,仍有诸多方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
医脉通: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管理不仅需要医学技术支撑,也离不开人文关怀。能否请您谈谈,在临床实践中应如何借助多学科的力量,实现“科学诊疗”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李曼教授:
当前,乳腺癌诊疗愈发强调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的诊疗模式。尤其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内科医生在多学科诊疗过程中扮演着类似“指挥中枢”的角色,统筹协调其他科室围绕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确定干预模式——例如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局部治疗、是否需外科介入,或在出现骨转移时及时联合放疗科进行干预。
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患者在完成规范治疗后,对健康的需求已超越单纯的疾病控制——康复阶段的系统照护同样不可或缺,需营养科、心理科等学科的协同参与。营养科针对个体情况制定的膳食方案,能帮助患者改善体能状态;心理科的专业疏导则可缓解疾病带来的情绪压力,这些支持对患者的整体康复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相关的学科力量也在不断融入诊疗体系中,力求填补治疗、康复与社会回归之间的衔接空白。患者能否获得社会、家庭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关怀与支持,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只有将科学诊疗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才能帮助晚期乳腺癌患者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真正获得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