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铂类药物开发于20世纪60年代,自1978年第一代铂类抗肿瘤药物
铂类药物因其独特的抗癌机制和广泛的抗癌谱,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的化疗药物之一,作为基本药物被广泛用于肺癌、
作用机制
铂类抗癌药物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通过进入肿瘤细胞后与DNA 形成Pt-DNA加合物,从而介导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进而产生抗癌效果。
包括4个过程:
① 跨膜运转进入细胞;
② 在细胞内发生离解反应生成水合配离子;
③ 向靶DNA迁移;
④ 与DNA配位形成Pt-DNA加合物,使DNA的合成受阻。

铂类药物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铂类
1844年,化学家Peyrone成功合成了cis-PtCl2(NH3)2,1965年美国生物物理学教授Rosenberg等报告了顺铂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1978年12月,美国FDA批准顺铂用于治疗

顺铂的化学结构是简单的平面四方形,以二价铂为中心,两个氨基为配体,同时连接两个氯作为离去基团。顺铂水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是引起肾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离去基团氯对产生的氧自由基有重要影响。
顺铂的肾毒性、血液毒性、神经毒性均较强。
第二代铂类:等效、低毒

卡铂结构上以环丁烷二羧酸取代顺铂分子上的两个氯离子,增加了化合物的水溶性,其水溶性是顺铂的16倍,由于离去基团有所不同,卡铂无顺铂突出的肾毒性,但与顺铂具有相同的载体基团,与顺铂具交叉耐药性。
除造血系统毒性外,其他毒副作用低于顺铂。

奈达铂结构上以乙醇酸取代顺铂分子上的两个氯离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是顺铂的10倍,且改变了药物在肾脏的分布,使其肾毒性较低。
其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所致血小板减少,肾毒性和胃肠道副反应较顺铂有所降低,对顺铂耐药者使用奈达铂仍有效。
第三代铂类:高效、低毒、不交叉耐药

奥沙利铂保持了顺铂的顺式结构,以铂为中心,二氨基环己烷作为保留配体,以草酸基作为离去基团。引入的疏水性二氨基环己烷配体,阻止了修复蛋白与DNA的结合,因此奥沙利铂成为第一个抵抗肿瘤细胞耐药性的铂类药物。
但奥沙利铂带来了一、二代络合物所没有的神经毒性,有学者提出是因其释放出的草酸能螫合游离的钙离子,影响了钠离子通道,进而导致严重的神经毒性。
奥沙利铂对胃肠道、肝、肾和骨髓的毒性较顺铂和卡铂明显减轻,耐受性良好。
洛铂对肝癌细胞的敏感性高于顺铂,有良好的溶解度,易与

洛铂为1:1非对映异构体混合物,具有水溶性好、抗瘤谱广、抗瘤活性强及毒副作用低等优点。洛铂毒性与卡铂相似,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
铂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参考来源:
广东省药学会. 铂类药物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 201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