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13)上,LINC研究显示,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医院Sten Rubertsson博士在陈述其研究结果时指出,实际上,两组患者4小时存活率的主要终点相同。“虽然我对机械装置效果没有超过手动按压感到失望,但机械治疗同样有效,也没有出现任何安全性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逐步支持它的使用。”
Rubertsson解释说,心脏骤停的治疗风险很大,在改善存活率的同时也存在神经系统不良结局,但这次研究不太一样,“在机械装置治疗的111例病人中,只有一例出现神经学预后不佳(临床表现类别[CPC]评分为3或4分),而手动按压的发生率是6/104。尽管从统计学角度看,这一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作为临床医师,你会注意到个中含义。”
Rubertsson认为,当要延长CPR时,该装置就特别有用,例如,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医院,或者病人要被送去导管室。“在运输过程中,及导管室的手术中,都难以正确施行CPR。”与手动按压情况不同,该装置在施行心脏除颤期间也可以继续按压。
对特定群体的用处
法国里尔大学医院Patrick Goldstein博士是参与该试验讨论的人员之一。他表示,尽管该研究的终点是中性的,但这次试验在很多方面是积极的,“我们都知道在院前环境中进行随机研究的难度,因此,必须祝贺研究人员所取得的这一成就。”
“此外,两组试验均显示出了良好的神经学结果—6个月时大约7.5%至8.5%。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五年前的情形,这些数字不会超过3%。所以,我们能够明白,我们在该领域取得的是什么样的进步。”
Goldstein说,这些中性结果表明,机械按压眼下不会被常规使用,但对某些特定群体可能是有用的,如运输时间很长的人,无心跳的捐献者,以及进行体外膜肺
LINC研究共纳入欧洲5个区域2589例曾遭受一次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接受了手动胸外按压。患者随后被随机分为两组:继续手动胸外按压(n=1289)或胸外按压除颤期间转换至机械按压(n=1300)。根据指南对两组进行通气和用药。
结果表明,CPR四小时后,两组存活率类似,在之后的随访结果也类似,这些结果包括: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到达急诊室时仍可扪及
LINC研究结果
Rubertsson指出,手动胸外按压往往深度不够,速率不正确,中断频繁。即使由专家施行,也只能达到正常心排出量的大约30%,从而导致重要器官血流量的减少,“机械按压理论上应可改善心肺复苏,但仍缺乏大型随机试验的确切结果来证明这一点。”
他建议,略微调整治疗方案也许能使未来应用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异,“就机械CPR使用方案而言,我们发现,首次除颤时间较手动CPR晚,这也许能够说明我们为何未能证明结果的改善。因此,未来我们将建议不要推迟除颤,要先于使用装置。”
Rubertsson提到,LUCAS装置是欧洲现有两种机械按压装置中的一种,另外一种是Autopulse(Zoll)。LUCAS系统是一个配置抽吸杯的活塞驱动型装置,可根据心肺复苏指南施行按压。
Rubertsson相信,未来,CPR程序将比现在更加个性化。“目前的建议是每个人每两分钟除颤一次。但用
编译自:LINC: Similar outcomes with mechanical and manual CPR . theheart.org.
更多阅读: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