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SC 2013]王春雪专访:卒中后抑郁临床防治策略
2013-07-02 来源:医脉通

2013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于6月28日到6月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医脉通小编现场就卒中后抑郁话题采访了北京天坛医院王春雪教授,对卒中后抑郁的临床防治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 王春雪教授)


医脉通:王教授,您好!我们知道您在卒中后抑郁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去年您的课题组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卒中后抑郁患者复发卒中风险高;而之前也有研究表明原发抑郁患者卒中风险也很高,您是如何看待卒中和抑郁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呢?


王春雪教授:抑郁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是肯定的。卒中后抑郁发生几率较高,根据我们自己做的调查,卒中以后一年发生抑郁的累积在40%以上,大约有42%左右。卒中后抑郁明显增加患者的卒中复发、死亡和残疾风险,这肯定是对患者不利的。而抑郁症增加多少卒中发生风险,这方面我尚未掌握相关数据,但是目前有很多研究证实情绪不好的人心脑血管病风险肯定是高危的。因此,卒中和抑郁二者可互相加重、互为因果。


医脉通:目前有关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有哪些方面呢? 


王春雪教授: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挺复杂的。这是因为抑郁的发病机制涉及很多神经递质的改变,包括一些行为的改变,例如:有抑郁的人就不喜欢锻炼,或者不喜欢跟人交往,有的会有暴饮暴食,所以抑郁的人生活方式就容易不健康。因为他没有动力去积极的生活,本身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另外抑郁和卒中之间也有些生物学机制,因为有很多神经递质的改变,交感神经的改变。总之就是对心脑不好的一些机制,抑郁的人是参与了这样的机制,所以这是他们之间的联系。卒中导致抑郁的机制现在稍微清楚点,是因为卒中以后有很多结构的破坏,而结构和相关环路的破坏很多都跟情绪直接相关的,比如所以这是其生理机制。另外卒中以后也有很多行为、心理的改变,卒中以后残疾这样的人情绪就不好,他丧失了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也会下降;所以其发病机制是多元的。


医脉通:卒中后抑郁可能在发病后很早就已经发生,目前我们针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应当尽快启动吗,如何尽早识别和及时治疗呢?


王春雪教授:卒中和抑郁的治疗是这样的,我们的研究中卒中和抑郁患者接受治疗,但并没有看到保护作用,是因为这些人接受的治疗大部分都是不规范的。有的吃药就吃了一个礼拜就出院了,也有的吃得不规范吃了点中药,都不是指南推荐的,因为从种类、剂量、疗程都欠规范。所以说规范的治疗是不是能改善结局,这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大型研究来证实。在理论上,规范的治疗应该对结局应该是有保护作用的,我们看到的治疗没有保护作用可能是和治疗的不规范、不充分还有很多复杂因素可能是相关的。


医脉通:卒中后抑郁在国际上是否有规范的治疗?


王春雪教授:国际上有很多研究,各种各样抑郁的药物都可以看到减少死亡,改善抑郁评分,提高生活质量。还看到一些文章,就是在那些卒中的病人还没有发生抑郁,卒中的病人被认为是容易发生抑郁的高危群体,所以卒中的病人他们都给吃上抗抑郁剂。就发现和不吃相比,明显减少抑郁的比例。但这样的做法,在中国可能还不特别可行,但从机制上看应该是有些保护作用的。在国外的共识看到,中国还没有成文的共识,就是卒中的患者是抑郁的高危群体,如果有抑郁的症状就需要进行治疗,但没有抑郁症状还没有说要提前治疗。


医脉通:卒中后抑郁和原发性抑郁在治疗方面及药物选择上有何异同?


王春雪教授:两者大的治疗原则的相似,也是选择常用的几大类抗抑郁剂,但是原发性抑郁治疗不一样的是在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上考虑的要多一点,因为大部分卒中患者都服用其他的药物,而有些药物同抗抑郁剂合用在代谢或药物相互作用上会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另外,抗抑郁药的一些不良反应可能对卒中患者有一些不良影响。例如,一些抗胆碱能药物会引起口干、便秘,对于卒中患者就很麻烦;一些抗抑郁剂会引起血压升高,对卒中患者也不利;有些抗抑郁剂会引起糖脂代谢异常、肥胖、血脂升高,对卒中也不好。所以,卒中后抑郁治疗在药物种类的选择上比原发性抑郁药物选择范围窄。但是将来这方面市场需求会很大,因为卒中患病人群大,这也是今后交叉研究的热点。


医脉通:非常感谢王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


医脉通2013天坛会专题,相关内容不断更新中,敬请关注!

点击进入专题:2013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