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治疗门静脉血栓的现状
2012-12-27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 韩国宏 祁兴顺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但其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现有治疗方法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外科分流及切栓以及介入疗法等。其中,以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为主的介入治疗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篇结合第12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上有关门静脉血栓的内容,综述当前诊疗现状。

概述

       门静脉血栓形成患病率在整体人群中为1.1%,在肝硬化、终末期肝病和肝移植手术患者中分别高达10%~25%、5%~19%、2.1%~26%,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病因   大致为全身性和局部性,其中全身性因素又分为遗传性、获得性和混合性因素。最主要的病因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抗凝蛋白的缺乏、促凝因子基因突变及肝硬化

       临床表现   最常见临床表现是腹痛,并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每年以腹痛为首要症状确诊的患者量为12.7例/100例(相比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4例/100例);其他症状还包括脾大、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肠缺血、肠坏死、一过性肠梗阻及腹水等,在伴有海绵样变性患者中也会表现有黄疸、胆管炎及胆道出血;部分患者并无任何症状。该病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特异性且多种多样,主要与血栓形成部位、范围、时间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等有关。因此,影像学技术对确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治疗原则   治疗原发病、开通堵塞的门静脉及防治并发症。尽可能去除危险因素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口服避孕药者应立即停服药物;对门静脉炎患者立即予以广谱抗生素及抗凝治疗;炎性肠病患者一旦被诊断合并有门静脉血栓,应立即实施肠切除术,有助于治疗肠病,且有益于阻塞静脉的再通。

       并发症治疗   针对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腹水等,缺乏明确循证证据,治疗方法与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相似,主要为药物治疗、内镜下硬化治疗、三腔管压迫止血、腹腔穿刺放腹水、TIPS、门体分流术及断流术等。

TIPS治疗门静脉血栓

       TIPS治疗门静脉血栓主要是通过建立门体分流道,应用球囊扩张、血栓抽吸、机械切栓及注入溶栓剂等方法开通门静脉血栓,达到降低门静脉高压的作用。然而,在TIPS临床应用的早期阶段,门静脉血栓被归为手术禁忌证。

       拉多韦斯奇(Radovesich)等于1993年首次报告了TIPS治疗10例门静脉血栓患者的经验,其中7例治疗成功。此后,许多学者陆续报告了TIPS治疗伴或不伴有肝硬化、合并海绵状变性与否急性或慢性门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

       虽然现有治疗经验已证实了TIPS对门静脉血栓的治疗可行性和有效性,但目前最多的报告例数只有28例,且缺少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限制了TIPS广泛应用于门静脉血栓的治疗。

TIPS +经皮肝穿刺途径开通门静脉

      早在1974年,伦德奎斯特(Lundequist)等学者就已经报告了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技术。瑞德维奇(Radovesich)等于1993年率先将TIPS联合经肝穿刺门静脉的方法应用于开通门静脉,并推荐对于长期存在的血栓,可采用TIPS联合经皮肝穿刺治疗。

       之后,贝齐(Bezzi)等对1例门静脉血栓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途径开通门静脉;斯坦(Stein)等报告的21例患者中,有16例在TIPS术前接受了经皮肝穿刺途径开通门静脉;在比尔巴鄂(Bilbao)等经治的6例患者中,3例通过经皮肝穿刺途径成功开通门静脉。

       经肝穿刺与经颈静脉途径相比,肝被膜穿刺出血风险较大,有学者认为处理门静脉血栓时应首选经颈静脉途径,若手术失败或术中无法准确穿刺门静脉,可经肝穿刺途径。除经肝穿刺开通门静脉以外,经腹经肠系膜静脉、经皮经脾途径也可以尝试用于开通门静脉。然而,由于这些技术操作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尚无法广泛使用于临床治疗中。

术后并发症

       门静脉系再栓塞及支架栓塞仍是最主要的TIPS术后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1年内,1年内的分流道狭窄率可高达33%~66%。

       Bilbao等报告,1例患者在TIPS术后3天门静脉左支形成血栓,无任何症状,遂未予任何处理,超声密切观察发现血栓自行消失。在其他报告中,支架栓塞多采用术后抗凝治疗、球囊扩张及再次植入支架治疗。

        据川又(Kawamata)报告,1例患者共发生3次TIPS术后再梗阻,均经球囊扩张及抗凝治疗,3年内未见任何症状。

        术后静脉曲张出血和腹水复发也是TIPS治疗的难点之一。

        瓦斯勒(Wasler)在20例患者中对4例采用肝脾动脉栓塞术,发现可有效控制术后静脉曲张出血和腹水复发。

        特雷维萨尼(Trevisani)等进行了个案报告,为1例脾静脉压力达29 mmHg的患者放置3个支架至脾静脉,有效改善症状。甘杰(Ganger)等对1例成功建立门体分流道后出血仍无法控制的患者,进行肠腔分流并实施肝移植,取得了较好的长期效果。

TIPS治疗肝移植前伴有门静脉血栓的患者

       伴有门静脉血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被归为肝移植的相对禁忌证。虽然当前已有肝移植成功应用于门静脉血栓患者的报告,但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术后死亡率高等仍困扰着外科医生。TIPS可降低门静脉高压、改善腹水及再通门静脉,有效减小肝移植术中出血风险并缩短手术时间,消除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对供肝的影响。

       然而,TIPS支架植入位置不恰当反而会增加肝移植手术的风险,比如一旦支架植入肝段下腔静脉或门静脉主干,则会增加患肝切除的困难程度等。因此,只有TIPS 支架恰当植入肝内,才会减少门静脉血栓患者的肝移植难度。

展望

       TIPS治疗门静脉血栓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更直接、更容易地开通阻塞的门静脉,而且进一步通过建立门体分流道,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并使门静脉下游血流通畅,以有效地防止门静脉的再阻塞。

       尽管现有经验已证实了TIPS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也应清晰地看到其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弊端。另外,目前缺少前瞻性研究也严重地限制了TIPS的应用。

        因此,为更有效地权衡TIPS的利与弊,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应逐步加以完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