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刘喆
 |
图1 地诺单抗治疗可改善NSCLC患者OS |
 |
图2 对比氨柔比星与托泊替康二线治疗SCLC的III期研究流程图 |
第14届世界肺癌大会(14 th WCLC)于今年7月3日至7日在荷兰召开,作为肺癌领域的重要会议,此次大会吸引了全球近万名肺癌领域的专家参会。大会内容涵盖了肺癌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将针对大会主席重点推荐的6项研究予以介绍。
地诺单抗(denosumab)是人源化的抗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的单克隆抗体,2010年,FDA批准其用于预防肿瘤患者骨相关不良事件(SRE)。
意大利学者斯卡廖蒂(Scagliotti)等进行了一项Ⅲ期临床研究,共纳入1776例肿瘤患者,其中肺癌患者801例,将其随机分为地诺单抗治疗组或唑来膦酸对照组。地诺单抗除在首要研究终点即SRE时间方面获得显著优势外,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地诺单抗治疗组总生存(OS)期亦优于对照组(9.5个月对8.1个月,P=0.01,见图1)。
进一步的组织学分型分析显示:鳞癌组的生存优势更显著(P=0.035);腺癌组(P=0.0751)和小细胞肺癌(SCLC)组(109例,P=0.36)也显示了生存优势。治疗组和对照组毒副反应类似,其中下颚骨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7%对0.8%。
氨柔比星二线治疗SCLC 有效率优于托泊替康
氨柔比星是第三代蒽环类化疗药物,也是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帕维尔(Pawel)等在欧美人群中进行了一项对比氨柔比星与托泊替康二线治疗SCLC的Ⅲ期临床研究(图2)。
结果显示,氨柔比星和托泊替康组治疗有效率(RR)分别为31%和17%(P=0.0002);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4.1个月和4.0个月(P=0.98);OS期分别为7.5个月和7.8个月(P=0.17);两组3~4级毒副反应分别为:白细胞下降(41%对53%)、血小板下降(21% 对54%)、贫血 (16%对30%)、感染(16%对10%)、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10%对4%), P值均<0.05。因此,氨柔比星二线治疗SCLC较托泊替康RR更具优势,生存期亦有延长的趋势。
EGFR表达可预测晚期NSCLC 一线化疗后患者生存
既往Ⅲ期研究(FLEX)证实,西妥昔单抗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不相关,而该研究最新的数据显示,EGFR表达>200分(免疫组化测定,分值范围为0~300分)的NSCLC患者可从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的治疗中获益,而与其病理组织分型无关,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该组患者OS期达到了12个月,而单纯化疗组OS期为9.6个月;而在EGFR低表达患者中则没有这种差异。
因此,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皮尔克(Pirker)认为,EGFR的高表达可作为含西妥昔单抗的一线化疗后晚期NSCLC的生存预测因子。
PARAMOUNT研究更新 安全性和生活质量数据
PARAMOUNT研究是一项由欧洲发起的Ⅲ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比较了晚期非鳞癌NSCLC患者一线培美曲塞、顺铂化疗后培美曲塞与安慰剂维持治疗的疗效。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已报告了该研究的初步PFS数据,由独立委员会认定,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组和安慰剂组PFS期分别为3.9个月和2.6个月(P=0.0002)。
本次大会报告了该研究的安全性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数据。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组贫血、乏力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组抗感染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使用和因维持药物的毒副反应导致的住院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虽然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但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的调查显示,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并未见显著下降,显示了培美曲塞作为晚期NSCLC维持治疗的良好耐受性。
英国胸部肿瘤研究组(BTOG)的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比较了顺铂(50 mg/m2,GC50组)、顺铂(80 mg/m2,GC80组)和卡铂 [曲线下面积(AUC)=6,GCb6组]分别联合吉西他滨治疗1363例晚期NSCLC的疗效。
结果显示,GC50、GC80、GCb6三组近期RR分别为23%、33%、28% (P=0.01);平均生存期分别为8.3个月、9.5个月、10.0个月。因此,卡铂(AUC=6)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不劣于目前标准的顺铂(80 mg/m2)联合吉西他滨方案,该结果可能会对今后晚期NSCLC化疗方案中卡铂的使用产生影响。
基于qPCR的多基因检测 可预测术后非鳞癌患者生存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克拉茨(Kratz)报告了一项基于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的多基因检测预测非鳞癌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临床研究。研究采用qPCR技术检测了患者19个基因的表达,根据患者这19个基因表达的不同,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分期等因素进行校正后建立了术后预测模型,低危、中危和高危组5年生存率分别是78%、60%和30%。
目前,只有肺癌的分期可预测肺癌辅助化疗的获益,既往也有许多研究采用微阵列技术分析肺癌的预测因子。而该研究的独到之处在于:首先,研究采用的是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这也是大多数患者术后标本的保存方式;其次,该研究方法又在美国南加州凯撒帕玛内机构(KPSC)的 435例患者和中国346例患者中得到了验证。研究者试图建立一种不同于目前TNM分期的分期系统,但Scagliotti认为,由于该研究并不是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而是基于现有病理标本的回顾性研究,因此,他用“may be(可能)”一词评价了该研究结果。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