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心脏移植的评估、技术与护理
2025-10-24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和严重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适用于经药物、介入或常规手术无法缓解病情的患者。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免疫抑制治疗与术后管理的发展,心脏移植的成功率与患者长期生存率显著提升。





心脏移植的适用人群



心脏移植作为治疗心脏病的最终手段,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通常只有在患者满足特定条件且本人与家属均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适合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一般包括:心脏病已进展至终末阶段,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经保守治疗和常规手术无法治愈或缓解,预期寿命不足一年;年龄通常不超过65岁,因高龄患者手术耐受差且恢复能力减弱;除心脏外其他器官功能基本正常,精神状态稳定,能够承受手术及术后长期的抗排斥治疗;部分病情严重且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大动脉转位、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等,若常规矫正手术难以奏效,也可考虑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的手术方式



心脏移植手术的操作主要涵盖三个关键步骤:病变心脏的切除、供体心脏的术前准备以及供体心脏的移植。该手术可分为两种主要方式:原位心脏移植和异位心脏移植。


原位心脏移植是指将患者自身的病变心脏切除后,在原位植入供体心脏;而异位心脏移植则保留患者自身心脏,将供体心脏在胸腔内(如右侧胸腔)与患者心脏并行连接。在异位移植过程中,迷走神经被切断,供心因去神经支配而通常表现为每分钟约100次的自主心率。然而,由于异位心脏移植手术过程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心脏移植的主要风险与并发症



移植心脏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因缺血受损,若创伤较重则需通过药物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设备辅助功能恢复。心脏移植术后可能面临多种并发症。排斥反应是一重要风险,尽管血型相符,受体仍可能对供心产生免疫排斥,因此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感染也是术后常见且可能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此外,抗排斥药物本身可能引发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血糖异常及毛发脱落等内分泌相关问题。



心脏移植的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围绕心功能、凝血、心律、免疫及肾功能进行精准干预。针对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可采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严重时需转换为ECMO支持;右心衰竭需应用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及肺血管扩张剂,必要时植入右室辅助装置;出血时优先使用合成因子VII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心律失常需使用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持续快速心律应警惕排斥反应可能;免疫抑制多采用激素联合抗增殖剂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近半数患者需加用诱导治疗,并通过心内膜活检监测排斥反应;肾功能衰竭时需延迟肾毒性药物使用,早期利尿,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



小结



心脏移植作为挽救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其成功不仅依赖于精湛的外科技术与高质量的供体心脏,更离不开严谨的术前评估、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方案与系统化的术后管理。近年来,随着边缘供心应用、机械循环支持过渡桥接以及免疫耐受诱导策略的不断发展,心脏移植的适应范围与远期疗效正逐步改善。然而,排斥反应、感染、移植物功能衰竭及长期并发症仍是移植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未来,通过多学科协作、精准免疫监测与新型抗排斥药物的应用,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心脏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长期预后。



编辑:Cole
审校:Quinta
排版:Cole
执行:Col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