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精准,助力全程——CD30靶向治疗助力淋巴瘤诊疗格局跃升
2023-07-13
关键词: 淋巴瘤

2023年6月30日-7月2日,第八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暨第四届血液转化和创新论坛盛大召开。会议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市女医师协会、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本次会议邀请到国内外血液疾病领域的著名专家,共同探讨血液肿瘤临床和基础领域最新成果和进展。


在CD30靶向治疗分论坛上,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


CD30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的关注热点,在本场会议当中,众多淋巴瘤领域专家齐聚一堂为大家分享了CD30靶向治疗的现状、规范以及诊疗实践的转变升级,淋巴瘤的诊疗已经迈入精准靶向时代,精准的病理诊断尤为重要,在精准诊断之下,如何用好维布妥昔单抗为患者提供更优疗效成为新的命题。


主席致辞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首先感谢大会这样一个大的平台来介绍一下2023年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及白皮书的解读。淋巴瘤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排在了第一位,而且治愈率也是最高的。为了淋巴瘤患者活得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我们需共同努力奋斗。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指出2023年维布妥昔单抗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带来了重大的政策利好,让更多的淋巴瘤患者从中获益。淋巴瘤领域的工作者肩负着一份使命,那就是不断超越、持续突破,为中国淋巴瘤患者带去更有希望的未来。一起努力实现2030健康中国的规划纲要,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提到淋巴瘤诊断治疗领域进步很快,ADC药物异军突起,突飞猛进。CD30的抗体BV药物也在不断的临床试验当中获得新的数据,新的经验,不断有新的临床试验的数据呈现,如何让中国患者用得上新药、好药,用得起好药、新药,更要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些药用好。这就是我们一起来分享交流的目的,一起来推进淋巴瘤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加强多学科的合作,推进专科化的发展,使淋巴瘤患者得到全程的健康管理,进一步来推进淋巴瘤的治愈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作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同时表示在全国的各个中心,秉持对于靶点的执着,对于相应治疗的执着,论坛将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定。


1、马军致辞.jpeg

图 马军教授


2、胡院致辞.png

图 胡豫教授


3、朱军致辞.png

图 朱军教授


4、赵维莅致辞.png

图 赵维莅教授


第一篇章:靶控全程,治愈基石


论坛第一篇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陶荣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担任主持。


5.jpg

图 邱录贵教授


6.jpg

图 陶荣教授


7.jpg

图 金洁教授


8.jpg

图 周道斌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做了2023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解读。马军教授从CD30阳性的淋巴瘤、CD30的检测、CD30阳性的淋巴瘤治疗的原则、CD30阳性的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与药物的选择、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的状态,CD30阳性淋巴瘤的药物经济学和全程化的管理5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维布妥昔单抗作为靶向CD30的ADC,可将微管破坏剂特异性递送至CD30阳性细胞。创新作用机制使得维布妥昔单抗在多种CD30阳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色,其单药方案中位治疗R/R系统性ALCL(sALCL)7个周期,总体患者缓解率达86%,CR率达57%,进入医保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中国患者。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原则,也是我们医生的目的。为了淋巴瘤活得更长,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些研究和奋斗。


9.png

图 马军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为大家分享了【治愈之路:从国内外指南看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变迁】。把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流行病学,它的初诊患者的治疗以及复发难治患者治疗的诊疗路径的演变,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对于初诊的患者,初诊伴有预后不良因素的早期患者,或者晚期患者,BV就有比较充分的临床证据。适合移植的复发难治患者在移植前使用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ORR达93%,移植以后7年PFS率可以高达70%,OS率达到88%;另外一项研究显示,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免疫治疗的完全代谢缓解率更是高达92.9%。基于这样的疗效,NCCN指南在初治的高危患者中、复发难治患者中均优先推荐了维布妥昔单抗基础方案,并且推荐使用维布妥昔单抗进行维持治疗。在国内指南当中,也优先推荐使用维布妥昔单抗作为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优选。


10.jpg

图 钱文斌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带来《信而有证:BV中国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方案与初步成果》精彩报告。许彭鹏教授汇报了赵维莅院长牵头的BRAVE研究的相关进展以及中期的分析结果,这是一项前瞻性的、观察性、非干预性的、多中心的、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研究。CD30阳性的PTCL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一线患者当中总有效率为82.4%,CR率为58.8%。而在复发难治患者当中,总有效率为71%,而CR率为28.6%。BV治疗CD30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的数据显示总有效率是92.3%,而CR率是64.1%,在复发难治患者当中,总有效率很高,达到100%,而CR率是33.3%。CD3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也纳入到了我们这个BRAVE的真实世界研究当中来,这部分CD3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当中,我们看到10例患者进行了CD30的定量,表达量基本上都在60%以上。相信未来在我们整个BRAVE研究的框架之下,还有更多地在探讨BV在CD30阳性的淋巴瘤当中的临床价值的探索的空间包括以BV为基础的有前景的药物组合。


11.jpg

图 许彭鹏教授


随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志铭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李乃农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张瑾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周芙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黎教授进行了精彩讨论。


12.jpg

图 Panel Discussion


李志铭教授谈到,BV是霍奇金淋巴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的,从国际上已发布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到,BV除了在一线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的这些患者中有亮眼数据,还有包括在移植后的巩固治疗的数据,并在国际上有相关的适应症获批。另外PD-1抗体跟CD30 ADC其实也是有一些联合研究,怎么能进一步的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是霍奇金淋巴瘤不变的主题。李乃农教授以移植医生的视角阐述霍奇金淋巴瘤有两个比较重磅的药,CD30的ADC和PD-1抑制剂,难治复发的患者采用挽救的化疗,加上BV和PD-1抑制剂,CR、PR的患者效果都很好,帮助患者走向治愈之路。周芙玲教授以真实案例阐述了在临床上有了CD30这样的靶向药以后,为患者确实带来了临床上的获益,尤其是对于难治的,还有一些复发的危重的病人,加上新药的联合方案,在临床上会带来一些奇迹。徐卫教授表示BV的运用不仅在国内获批的三个适应症中有良好的疗效,其实运用不仅仅局限在这几个情况下面,现在基于ECHELON-1研究以及ECHELON-2研究的结果,BV更加证实它在一线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BV+AVD对比于ABVD方案,在T细胞淋巴瘤中BV+CHP要比CHOP方案疗效都有明显改善。此外在ASCO等国际会中也有关于BV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些研究数据的更新,相较于传统化疗,BV除了在疗效上的优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带来显著的改善。另外,在复发难治的患者,在做自体移植以后,BV的维持其实也是有一定的证据的。这样的药物,会给更多的CD30阳性的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希望。张瑾教授表示对于CD30阳性的一些淋巴瘤的其他的亚型,我们也可以展开一些探索。王黎教授同样以真实案例阐述了对一些难治性的患者,BV有它的特殊性,在临床用应该提前使用,而不是放到最后无路可走的时候用,让患者能早期获得缓解,得到疾病的治愈。


第二篇章:云程发轫 未来可期


论坛第二篇章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彤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担任主持。


5、第二篇章-李健勇.png

图 李建勇教授


14.jpg

图 徐卫教授


15.jpg

图 梁爱斌教授


16-1.jpg

图 陈彤教授


17.jpg

图 刘澎教授


18.jpg

图 牛挺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教授带来了【奋楫者先】:CD30靶向治疗中国诊疗实践分享。李文瑜教授分享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以及华南几个省的流调数据。中国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病率比欧美国家更高,其中NK/T细胞淋巴瘤的疾病负担尤其显著,在华南地区,2014年到2022共入组了1039例患者,70%为晚期疾病,这些患者一线治疗90%以上都是采用CHOP方案,疗效亟待提高。幸运的是,维布妥昔单抗的上市打破了这样的治疗结局。ECHELON-2研究结果显示,BV联合化疗的有效率超过80%;另外真实世界研究显示,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ORR达80%,CR率达63%,18个月的PFS率是61%,OS率达到73%。维布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已成为国内外指南治疗推荐优选。此外,维布妥昔单抗已进入国家医保,未来随着维布妥昔单抗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将会改变中国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格局,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19.jpg

图 李文瑜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做了【行稳致远】:霍奇金淋巴瘤中国诊疗实践分享。邹教授对初治和复发难治的霍奇金淋巴瘤治疗进行系统的分享。在中国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以及NCCN指南当中,均推荐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PET-CT评估,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缓解,应更换方案优选维布妥昔单抗联合方案进行治疗,维布妥昔单抗联合AVD方案治疗的2年PFS率高达97.3%,尤其是对于不耐受化疗毒性的患者,维布妥昔单抗方案能够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在复发难治患者当中,维布妥昔单抗拥有充分详实的研究证据,已经成为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的优选推荐。总的来说,目前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无论是急性期的还是进展期的患者,无论是一线治疗还是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维布妥昔单抗都有众多的研究数据支持,是国内外指南推荐可以贯穿霍奇金淋巴瘤全程治疗的基石方案。


20.jpg

图 邹德慧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带来【造炬成阳】:CTCL诊疗进展与真实世界临床实践分享。CTCL是一种罕见疾病,且分类复杂,需进行标准化的诊断治疗。蕈样肉芽肿病和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CTCL亚型,会让患者非常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ALCANZA研究证实,BV治疗CTCL的缓解率显著优于传统方案,ORR可达65.6%,传统方案仅20.3%,其中维布妥昔单抗治疗CR率达17.2%,传统方案治疗仅1.6%,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21.jpg

图 张薇教授


随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瑞滨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双跃荣教授进行了精彩讨论。


22.jpg

图 Panel Discussion


金正明教授谈到患者患病初期会到皮肤科就诊,往往并不能被确诊,以至于延误病情。所以在患者诊断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后,可推荐使用BV,首先因为它已经进入医保,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其次长期使用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让患者有更好的生存,比化疗更好。黄瑞滨教授提到在新药的基础上,我们想应该增加高效低毒的这一类药物的使用,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获益,作为CD30单抗的ADC药物来说,早期的使用刚好契合了这一点,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获益。双跃荣教授提到在CD30阳性的淋巴瘤是把BV作为一个基石药物,自BV问世以后,为患者带来很多福音,而且长期管理副作用小,且神经毒性低。


第三篇章:追根溯源,精准诊疗


论坛最后一个篇章由河南省人民医院朱尊民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子芬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清清教授担任主持。


23.jpg

图 朱尊民教授


24.jpg

图 高子芬教授


25.jpg

图 蔡清清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卫平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CD30阳性淋巴瘤病理检测共识解读》。刘卫平教授对CD30阳性的淋巴瘤类型做了详细的讲解。从病理学角度来看,对CD30阳性的一些淋巴瘤诊断条件,霍奇金淋巴瘤,间变大或者一部分血管免疫细胞以及一些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纵隔的大B细胞淋巴瘤和灰区淋巴瘤都表达为CD30阳性。另外也看到我们一部分皮肤蕈样肉芽肿也CD30表达比较强。包括原来不注意的慢淋类转化的淋巴瘤也有CD30表达,针对CD30表达的治疗患者可能有更多的精准的治疗。


26.jpg

图 刘卫平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易红梅教授带来【临理共建】:CD30规范诊疗实践瑞金模式的分享。易红梅教授指出,CD30检测的意义主要是为了病理诊断及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通过两个病例来看CD30在病理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在这样一些特殊的病例的病理诊断当中,CD30检测有重要的价值,病理应该尽量的把它做好,做规范。CD30的检测需要客观真实的评价CD30的阳性率。病理报告中应体现具体细胞CD30阳性百分比。流式细胞术检测评估CD30阳性率比IHC更客观,同时缩短淋巴瘤病理诊断报告周期,推荐应用。


27.jpg

图 易红梅教授


随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方美云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妙侠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时云飞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吴裕丹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李昕教授进行了精彩讨论。


6、图 Panel Discussion.png

图 Panel Discussion


白鸥教授谈道CD30表达与它的疗效评估,无论是从总体反应率、CR率以及生存上都有直接的相关性。同时认为CD30的表达量和CD30单抗的应用疗效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个直接的相关性。徐兵教授分享道目前临床医生用药还是要根据病理老师给出的CD30的表达情况来用,所以病理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方美云教授提到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淋巴瘤,病理检测是靠山。第一步我们要确定它是不是淋巴瘤,第二步要确定它的细胞系列来源,还可以在危险分层上以及靶向治疗上提供非常好的依据。时云飞教授提到病理检测和流式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应该有更多新的检测方式。何妙侠教授提出应该做出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指导未来对于CD30检测的扩大化和标准化。王鲁群教授提出CD30的表达存在异质性、复杂性、与临床治疗有相关性,应有专家共识指导我们如何运用CD30单抗。吴裕丹教授提出病理检测是后续诊疗的基础,同时提出标准化的重要性。李昕教授提出肿瘤细胞层面CD30的表达还是非肿瘤细胞的CD30表达同等重要,均是判断用BV效果疗效的依据。


会议总结


朱尊民教授总结道,今天下午整体学术会议非常成功,感谢8位讲者带来精彩报告,也感谢16位教授参与精彩讨论,对于CD30病理上的认识到临床的治疗,到如何更好的结合在一起,相信在病理老师和临床大夫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可以提高临床大夫对CD30的认识。共同推动淋巴瘤诊疗事业。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