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成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差异研究:9年间321例回顾性分析
2019-12-14 来源:CSDCMA皮科时讯论坛
关键词: 马拉色菌毛囊炎

Yi-Chiun Tsai , MD , Jen-Yu Wang , MD , Yu-Hung Wu , MD , and Yen-JenWang , MD
本期负责人:吴文育 上海华山医院
审校:徐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翻译:唐教清 华西医院


短文


致编辑:马拉色菌毛囊炎是青少年常见疾病,易被误诊为痤疮、玫瑰痤疮或细菌性毛囊炎[1-3]。此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儿童(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及成人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的临床差异及不同人群的治疗反应。


本回顾性分析纳入第9版国际疾病分类(ICD)代码704.8(毛囊性疾病)、117.9(真菌病)或111.0(花斑癣)及第10版ICD代码L73.9(毛囊性疾病)、B48.8(真菌病)或B36.0(糠疹病)的相关病例。患者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仅纳入直接镜检或活检后确诊的患者。这项研究得到了麦凯纪念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批准号:16MMHIS156e)。


共321名儿童(<18岁,79例)和成人(242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通过查阅病历获得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季节、症状、皮损部位、易感因素和治疗后改善情况等。结果见表Ⅰ。所有纳入患者均为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亚洲人。


表Ⅰ. 临床特征

1575515810162079.png

*数值为n(%),除非另有说明
†儿童组和成人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包括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头孢氨苄
§在有随访数据的患者中统计


最常见的年龄段为10-19岁(图1)。儿童组中位年龄14岁,成人组为35岁。两个年龄组中均以男性患者为主(分别为72.2%和77.7%)。两个年龄组的诊断率,夏秋季均高于春冬季(P<0.001)。儿童和成人患者在症状、过度出汗、脂溢性皮炎及无效口服抗生素治疗史或基本医疗条件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1575515797679619.png

图1. 马拉色菌毛囊炎病例年龄分布


儿童患者常见皮损部位为胸部(74.7%)和背部(46.8%),其次为颈部(22.8%)、头面部(21.5%)和上肢(13.9%)。成人患者多分布于上肢(25.2%,P=0.037),在头面部(11.6%,P=0.027)较少。面部受累最常见为儿童额头和成人下颌下区。


大多数儿童(75.9%)和成人(64.9%)组患者有口服伊曲康唑或(2016年前)口服酮康唑抗真菌治疗,200mg/d,平均28天,总有效率92.5%。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不再推荐口服酮康唑治疗浅表真菌感染,因为该药有潜在肝毒性和延长心脏QT间期的风险。其余少数患者均外用舍他康唑克霉唑乳膏,每日2次,中位疗程14天,总有效率84.3%。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回顾性”属性,以及30%患者缺乏随访资料。


尽管马拉色菌毛囊炎好发于躯干,但此病更易于累及儿童患者的面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皮疹可见呈单一形态的小丘疹,或中央没有粉刺状结构的脓疱,均是将其同寻常痤疮相鉴别的线索。临床中,建议直接对毛囊内容物进行显微镜检查,来诊断马拉色菌毛囊炎,对男性青少年和抗生素治疗无效患者则更应如此处理。


参考文献略。


来源:https://doi.org/10.1016/j.jaad.2019.03.01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