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脉通;作者:孟庆远
本文系作者投稿(tougao@medlive.cn),转载请务必标明作者及来源
大医院“战争状态”而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由此出台分级诊疗,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通过合理调配就诊,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基层百姓看病贵,为此,提高加强基层医疗水平成为首要和重要目标及手段。
那么,应该如何插手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呢?显而易见,那就是加强基层的软硬实力建设,于是问题就来了,软硬实力提高,哪个先来?哪一方对缓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更有效果和必要性?
笔者认为,必须从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服务入手,提高全科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全科服务更重要,因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职责就是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急诊的抢救,也是基层百姓医疗需求的特征要点,不能违规而越俎代庖去肆意诊治危重疑难病症,也就是说,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 、检查检验和一切保障,均必须围绕其职能定位职责而工作。
河南省政协委员、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红霞说:“全省新农合患者的就医去向,2003年乡镇卫生院吸纳新农合患者的比例为60%,2015年数字下降到31%。”为此有人提出用大型医疗设备来改变基层医疗落后状况,包括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也试图把高精大型医疗设备作为提高加强其分级诊疗职能的有力武器,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使用CT、核磁共振、彩超、DR等高额收费的大型设备,试图以此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准确率,如果趋利而实行常规性运用,大型设备将成为加重基层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科技医疗设备及娴熟医技操作,当然能提高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症的西医诊断水平,为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但笔者认为,就目前基层百姓的实际需要和分级诊疗的设计来说,除了基本、常规运用的一般医疗设备器械能够对此有较大的支持或协助外,大型医疗设备不宜在基层落户使用,一是基层病人少,它的使用率低,高额医疗设备不能高效发挥作用,二是基层的医技水平低,不能让大型设备发挥正常设计作用,且医技人员的辨析能力有限,不能正确分析并报告出正确准确检查报告,三是基层经济收入低,多数人群不能接受高额收费,如若任意使用,势必加重他们的支付压力。有专家说得好,高科技来源高投入(物质和科技),而高科技的使用与高价回报挂钩。可以说,让大型高精医疗设备来缓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就与之同行。
而在全科软实力上做文章,通过加大培养、培训、进修、规培力度,并通过对全科医生编制、晋级、福利待遇、补贴等方面的倾斜,比如某些地区开展的全科本科医学生定点定向培养、县管乡用及优秀村医“入伍”、转岗培训等,均能在较短时间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尤其是诊断能力又加大提升;而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单因诊断、住院、治疗项目的提高,只要又医保政策的支持,基层百姓在及医疗机构就诊消费,不会有大的、明显的增加,可以说不会明显加重看病贵。
因此笔者认为, 缓解基层看病贵,全科软实力更重要。
除了个别地区医疗资源的区域性集中管理使用,考虑大型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政府应该严格做好布置规划,从提高加强基层医疗的软实力上下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软实力加强建设做相关协调,如医联体;政府出台刚性政策,切实加强省级大医院对基层医院能力提升的帮扶,大力加强基层医疗软实力的建设,如对口支援,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等;加强对基层全科医生培养,推广与加强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让基层的医疗软实力有明显的加强和提高,这样,在缓解看病难的同时,能有效缓解基层的看病贵。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