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为人知的医患“交易”!
2015-09-14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医患 红包 交易

作者:宗禾(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来源:医脉通

本文系作者投稿(tougao@medlive.com),转载请务必标明作者及来源


9月7日上午,先后有两个熟人因为心脏病入住急诊科,前往探望后在楼道口碰到了眉飞色舞的急诊科护士长,她手捧一盒巧克力激动的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一大早专门坐公交车送来的,太让人感动。”


怎么回事?竟是一桩“交易”!


原来是一位曾急救过的患者,十天前因突发急症被拉回,救护车行驶在在路上时,富有经验的护士发现该老人有低血糖症状,就把随身带的一粒糖果给她喂下,吃下糖果后老人果然症状减轻,一路上都紧紧握着这个护士的手。经过一周治疗,老人在儿孙的陪同下高高兴兴的出院了。出院当天,老人路过急诊没有找到喂她糖果的护士。就念叨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了人家的“救命糖”,该还一份。


殊不知,今天那位护士又是夜班,老人坚持让我转交给她,否则她就在急诊门口坐一天等着,所以我就只好暂时先收下了,急诊科护士长说到。


听到这里,我终于搞明白了这桩“交易”的来龙去脉,这分明是老人打着还糖果的旗号专门来致谢,在医患关系如此复杂的今天,一粒糖果也可以让医患之间变得如此亲近,这样的“交易”应该再多一些。


收或不收?全凭一颗良心!


回到门诊,和同事们交流起这个故事,对于该不该收这盒巧克力,大家感慨万千。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专家说,以前没有红包,也没有医闹,更没有各种离奇的媒体宣传,对于老病号送来的且价值不大的礼物,一般都接受,这是患者的肯定和认可。对于患者所送红包,收或不收,全凭一颗良心。


受社会环境影响,有患者把“红包”看成万金油,越包越厚,既坏了风气,又造就了新的不公平。回忆这些年,对于“红包”等歪风邪气拒之于门外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偶尔面对患者的真情实感也会欣然接受,将心比心,比如:


一是不易保存的农副产品。此类最常见,也最难推辞。我老家是临沂农村,来青岛找我联系看病的人很多,尤其是老家来的,除了带着行李之外还会给我捎带一摞沂蒙大煎饼。若不收,住院后煎饼他们几天吃不了肯定逐渐变质,所以我一般会说喜欢吃煎饼并收下一部分。


二是饱含心意的创作品。在医院康复科,墙壁上挂着几幅手工作品,其中一幅画就是手外伤患者康复出院后,用左手绘出并专程送来,主管医生了解事情后欣然接受了,并悬挂在康复治疗区。后来,这幅画成了一个康复案例。


三是礼轻情意重的地方特产。一位老主任曾经给我讲过一个心酸的故事,某地盛产大葱,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种植大葱为生,当年大葱滞销,一患者每个月来复查都送一捆葱白,一直送到春节后,每次十多斤。那年大葱五毛一斤,但是好几百里路背来了,这份情谊,怎么拒绝?


四是针对个人的私人定制。记得有个年轻大夫结婚前收到患者寄来的十字绣“红双喜”,后来他装裱后挂在新房,经常给媳妇讲述该患者的故事。还有个刚休完产假的护士上班第一天收到了手工毛线儿童帽,当时她正在网上搜此款帽子,她立即拍照发了朋友圈,引来各种羡慕嫉妒赞。


孰是孰非?缺乏一个标准!


曾经有一篇报道,一个老教授一辈子从来没收过一个红包,被他拒收的红包不计其数,唯一的例外是一个复查患者,用麻袋装来一条30多斤重的大鱼,看着他康复后憨厚的笑脸,老教授让护士长收下了,当天值班的每人都吃到了鱼。这种礼物可能价格不高,但是附加的情谊无价,是付出后得到的肯定,是相处后产生的友情,激励着我们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进。


仔细斟酌,这条传为佳话的鱼到底该不该收?如果是鲤鱼,大约值200元,如果是患者从大海捕回来的黄唇鱼,可能市值30万元,到底该不该收?该不该用金钱衡量?查阅一下,发现没有一个标准,也没有指导性意见,全凭主观决定。


医生付出再多也是本职所在,遇到困难患者送件衣服、买顿饭、甚至垫付医疗费,每个医务人员都做过,还可能是经常。出院后,患者千里迢迢背来的大葱煎饼咸鸭蛋坚决不收,让他背回去,也不合情理。


我所举的例子现实而普遍,只是很少见诸报端,不知道这篇文章会不会被骂成变相索贿的证据。


最后再次声明:


反对任何形式的红包贿赂等交易行为!


反对任何形式的红包贿赂等交易行为!


反对任何形式的红包贿赂等交易行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