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医生因所在医院级别不同而表现出来的水平差异可谓"世界之最". 这种巨大的水平差异也导致人们蜂拥而至大医院看病,大医院人头涌动,小医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造就了中国特色的“看病难,看病贵”之怪现状。
如今各级主管部门力推与国际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号称“大势所趋,利国利民”,各界一片叫好声。唯有苦逼的医学生在茫茫然、惶惶然,如临冷风凄雨,不知所归。
夜鹰是一位老规培生,现在身边也看到很多新规培生,我非常赞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构想,但却认为这项“看起来很美”的制度,若没有配套的政策措施,可能会成为剥削年轻医生、阻碍其职业发展的又一座大山。
1. 三年培训期间,每月1500-3000元的培训待遇,这是周扒皮作风。年轻医生沦为啃老一族,也许只有中国才有吧!
2. 在非编制化规培制度下,同岗不同酬,规培生成为医院二等员工。曾听闻,有某科室主任认为规培生在自己科室帮不上多少忙,还每月从自己科里拿走750元钱,从而拒绝此规培生来自己科室轮转,夜鹰听了后瞠目结舌,居然有如此奇葩的三甲医院科室主任。
3. 规培证书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敌研究生学位,从而沦为考研失败后的选择,如同鸡肋。考研考博已经成为医学生职业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几乎只有考研失败者才加入规培生队伍,在三年培训期间又有不少规培生考研离去。很明显,规培证书难敌研究生学历,规培证书的含金量不足。
4. 作为培训基地,基本都是大型综合医院,在大型医院繁忙的临床工作压力下,规培生是最好使用的廉价劳动力,“重使用轻培训”普遍存在。临床工作和科研晋升压力挤走了真正具备教学资质的老师们的时间,让一位有教学资质的急诊教师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分毫不收、对晋升几乎毫无帮助的长期教学,这样的制度纯粹扯淡。
行业管理者们总说与国际接轨,却总是选择性接轨。看看美帝的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怎么做的?
1. 住院医培训很艰苦很艰难,但前景美好。医生培训后无论独立行医还是加入医院,职业前景令全社会羡慕,真正的精英人群。
2. 通过住院医规范化培训是取得医生执照的唯一途径。这确立的规范化培训的权威性。
3. 完善苛刻的培训基地审核与评估体系,保证了教学的高标准。
4. 培训基地核心教师在参加临床教学的同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住院医师的培训,其平均临床工作不能超过每周28小时,或每年不超过1344小时等。以急诊为例,每3名住院医师至少须配备一名核心教师,并应熟练掌握每一时期的培训目的和标准等。在这里,教学也是工作,不是业余哦!
现阶段中国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医学生无心无力,教师们有心无力,如何真正让这一制度内外皆美,需要行业管理者好好斟酌。
(参考: 《肖锋:看美国如何把住院医培训“做实”》
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31106/content-437072.html)
(新浪微博《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家都说好,并非真的好》作者:急诊夜鹰)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