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科学家,已包揽各大“诺奖风向标”
2025-09-28 来源:“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 事件聚焦

日前,诺贝尔奖官网公布了2025年诺贝尔奖的揭晓时间,将于10月 6、7、8日陆续揭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在诺贝尔奖揭晓前,多个有着“诺奖风向标”之称的科学大奖陆续颁发,9月25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25年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华人科学家陈志坚(Zhijian James Chen)获得了引文桂冠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至此,陈志坚已先后获得科学突破奖、拉斯克奖、霍维茨奖、引文桂冠奖这几大公认的“诺奖风向标”,堪称离诺奖最近的华人科学家。


陈志坚,现为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因发现了核酸如何在细胞内部引发先天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而闻名世界。


1966 年,陈志坚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南斗村,1981 年从安溪一中毕业,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于 1985 年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此后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于 1991 年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他对蛋白质泛素化途径产生了兴趣,而当时全世界研究泛素在人体内功能的实验室不到十个。博士毕业后,陈志坚在索尔克研究所做了一年博士后。


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陈志坚在加州的一家医疗保健公司担任研究科学家,随后,他在马萨诸塞州的生物技术公司 ProScript 担任了三年的高级科学家,在此期间,他开发了有助于识别和改进癌症治疗药物硼替佐米(Bortezomib)的检测方法。在 ProScript 的工作经历让陈志坚得以涉足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开发领域,在此期间,他开始了对泛素的研究。


1996 年,陈志坚与哈佛大学的 Tom Maniatis 合作,发现激酶必须被泛素“激活”,NF-κB 信号转导过程才能正常运作。此时,他觉得要想继续研究泛素,还是要回到学术界,1997 年,陈志坚离开了 ProScript,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一直工作至今。


一开始,陈志坚的研究聚焦于泛素在 NF-κB 蛋白复合物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特别是其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实验室里,陈志坚团队能够证明泛素标记的蛋白质,这些标记能够被其他蛋白质识别从而形成“信号级联”。2002 年,他开始研究 NF-κB 如何启动对流感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 RNA 病毒的免疫反应,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促成了对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以及线粒体在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中作用的发现,以及对细胞质 DNA 传感器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cGAS)和第二信使环鸟苷酸-腺苷酸(cGAMP)的发现,它们在免疫防御以及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12 年,陈志坚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2014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此后,他又陆续获得了生物医学卢里奖、吴瑞奖、科学突破奖(全球奖金最高的科学奖)、诺曼·哈克曼化学研究奖、霍维茨奖、拉斯克奖(美国医学界最高奖)、保罗·埃尔利希和路德维希·达姆施泰特奖(德国医学界最高奖)、引文桂冠奖等。


科学突破奖


2019 年,陈志坚获得了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发现 DNA 感知酶 cGAS,阐明了 DNA 如何从细胞内部触发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


科学突破奖是一个年轻奖项,设立于 2012 年,单项奖金高达 300 万美元,是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已有十多位获奖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例如,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 于 2015 年获得科学突破奖,于 2020 年获得诺贝尔奖。


霍维茨奖


2023 年,陈志坚与 Glen Barber 共同获得了霍维茨奖(Horwitz Prize),获奖理由是:他们发现了 cGAS-STING 通路。


2025 年之前共有 118 人获得霍维茨奖,他们中已有 55 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从比例来看,霍维茨奖堪称诺奖第一风向标)。例如,mRNA 疫苗先驱 Katalin Kariko 和 Drew Weissman 于 2021 年获霍维茨奖,当年即获诺贝尔奖。


拉斯克奖


2024 年,陈志坚获得了拉斯克奖基础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感知自身和外源 DNA 的 cGAS 酶,解开了 DNA 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谜团。


作为美国医学界最高奖,已有 86 位拉斯克奖得主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例如屠呦呦在 2011 年获得拉斯克奖,2015 年获得诺贝尔奖。


引文桂冠奖


2025 年,陈志坚和 Andrea Ablasser、Glen Barber 共同获得了引文桂冠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阐明了 cGAS-STING 通路这一固有免疫的基本机制。


自 2002 年首次颁发以来,引文桂冠奖得主中已有 83 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例如,David Baker、John M. Jumper、Demis Hassabis 三人 2024 年获得引文桂冠奖,在当年即获得诺贝尔奖。


在拉斯克奖的颁奖午宴上,陈志坚讲到——幼年时,我在福建的偏远山区长大,常常仰望星空、凝视星辰。但我从未想过,有朝一日竟能在拉斯克奖颁奖午宴上,如此近距离地凝视属于自己的星辰。童年时,我学到风是由冷热空气交汇形成的。基于这个原理,我画了一台风力机器,企图吹散环绕家乡的群山——因为我当时认为正是这些山脉让我们陷入贫困与隔绝。显然,我的风力机器从未成功,但我的父母找到了更好的方式——送我去上学。教育是最伟大的均衡器(education is the greatest equalizer)——现在的我就是活生生的例证。我想对年轻一代说:如果我能够如此靠近星辰,那么你们同样可以做到。(有删减,未改变原意)


来源:“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科学家——陈志坚,来自福建农村,已包揽各大“诺奖风向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