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PCI术后脑梗,医方因并发症处理不到位被判担责50%!如何规避PCI相关医疗风险?丨医眼看法
2025-07-12 来源:医脉通 医眼看法
关键词: 脑梗 PCI 医疗纠纷

作者:奔走的急诊老刘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PCI)术后发生脑梗,鉴定为术后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导致,PCI围术期管理还需谨慎。


案件回顾


66岁老年女性患者,因“发作性胸痛30年,再发1周”入住某医院。


既往高血压史30年。入院专科检查:血压160/120mmHg,神清,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7次/分,律不齐,心音低钝,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心电图:部分导联ST-T段改变;心脏彩超:双房、左心室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伴下壁基底膨出,左心室壁不均匀性增厚,升主动脉瘤样增宽,二尖瓣中量反流,三尖瓣少量反流,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左心功能减低,中度肺动脉高压。入院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房颤动


入院后,医方于9月3日在局麻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术中于左前降支病变处植入2.25mm×24mm、2.4mm×38mm、3.0mm×38mm PE支架3枚。术后予以抗凝、调脂、扩张冠脉等治疗。


9月4日,患者右臂穿刺点愈合良好,右下肢股动脉穿刺点皮下淤血,皮下可触及较大血肿,注射器穿刺抽出约25ml血性液体。后予以制动及局部处理。


9月7日,患者出现左侧肢体偏瘫,神志模糊,沟通不应,查CT示:脑多发腔梗。神经内科会诊建议脱水降颅压、抗自由基脑保护治疗。


9月8日病情好转,转入神经内科予以抗血栓、活血化瘀、脱水、输血、清除氧自由基及改善代谢等治疗。


血红蛋白数值:9月1日129g/L、9月2日123g/L、9月5日102g/L、9月7日 68g/L、9月8日65g/L、9月9日 63g/L、9月10日74g/L、9月11日68g/L、9月12日71g/L、9月15日86g/L。


9月17日入住烧伤整形科,专科检查:右腹股沟创面直径约10cm,表面黑色痂皮覆盖,痂皮边缘间有渗液渗出,有异味;基底肿胀,质硬。诊断为右腹股沟手术后皮肤坏死,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予创面清创换药等治疗。


12月2日转至康复科治疗。


家属将医方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法院委托鉴定中心对本案进行鉴定。鉴定中心出具鉴定意见书指出:


1.医方的过错分析


(1)医方在术后拔管时间过早,对穿刺部位观察不仔细、处理不到位,未能及时有效止血,是患者后期出现贫血、右腹股沟皮肤坏死的主要原因。


(2)患者血红蛋白数值明显下降的过程中,医方没有及时纠正贫血,无详细的血压监测记录。并且在诊断脑梗死后给予脱水治疗,从而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


(3)医患沟通不到位:关于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与患方沟通不够。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过去有栓塞病史、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左心室扩大、冠心病等使发生栓塞的危险性更大。


2.因果关系分析


穿刺部位出血为临床可以预见但难以完全避免的并发症,但医方在此并发症发生后未能给予及时有效的诊治,是患者后期出现贫血、右腹股沟皮肤坏死的主要原因;右股动脉穿刺点大量渗血导致患者短期内发生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从129g/L下降至68g/L,医方没有及时纠正贫血,并且在诊断脑梗死后给予脱水治疗,从而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另外,该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史30年、心肌梗死史,再加上患者为老年女性等,其自身病情也是栓塞发生的高危因素。综合考虑,医方过错行为与患者脑梗死原因力为同等原因。


最终,法院采纳鉴定中心意见,判决医方承担50%的赔偿责任,赔偿患方各项损失共计30余万元


冠脉PCI术后相关纠纷鉴定要点


冠脉PCI技术越来越成熟,随着技术的推广,治疗病例增多,PCI术后相关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加。


PCI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大多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但医疗行为对PCI术后恢复预后有着极大的影响。医疗损害鉴定的主要任务是对医疗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PCI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与治疗相关的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1)术前评估不足,没有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2)不遵守操作常规,技术不熟练;

(3)术后并发症未能及时发现,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等。


这类纠纷在进行司法鉴定时,鉴定专家会着重以下几方面的评估:


1.PCI术前评估及适应证选择是否得当


具有PCI术适应证是医疗机构开展治疗的合理性前提。术前评估主要就是权衡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术前评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结果及预后等密切关联。


医生应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血管病变情况、心肌缺血状况、全身情况、出血风险等;还需要评估医方自身情况,包括介入操作水平、处理并发症的能力、其他科室辅助支持能力等。


2.PCI术前准备是否充分


PCI术前需要进行一定准备,包括抗血小板制剂使用、改善心肌缺血、治疗心律失常等。还需要充分告知,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充分告知并明确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各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各种并发症。


3.PCI术中操作是否得当


PCI术中操作需要谨慎,避免暴力操作;对于不同位置的病变采用合理的处理策略,可在术中可以辅以血管内超声技术以明确支架大小、膨胀是否充分及定位是否准确等;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品类的支架;对于无法充分扩张的纤维性或严重钙化病变,采用旋磨术提高钙化病变PCI成功率等。


4. 术后监测是否得当


➤术后需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复查心电图和心肌酶等检查,记录尿量,注意血容量补充;

➤注意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血肿,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者,注意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需要注意有无皮肤瘀斑、黑便、血尿等出血迹象;

➤PCI术后患者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情况,要高度注意,及时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


5.并发症的处理是否及时得当


PCI并发症包括急性冠脉闭塞、动脉夹层、无复流、冠脉穿孔、支架脱载、出血等。对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通过术前谨慎评估、术中谨慎操作、预防性药物治疗等方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并发症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当并发症发生后,医方应尽早诊断,并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救治,避免并发症导致严重后果。


本周案件中,患者首先发生的是穿刺处血管局部并发症。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可以表现为穿刺点及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夹层或闭塞。穿刺点的血肿不难诊断,少量局部出血或小血肿且无症状时,可不予处理;血肿较大、出血过多且血压下降时,应充分加压止血,并适当补液或输血。


本案医方显然没有积极地去处理血肿,导致患者血红蛋白明显降低,也没有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患者血管灌注情况,导致患者最终发生脑血管病。


如何规避PCI相关医疗风险?


针对鉴定专家评估医疗过错中涉及的方面,临床医生在实施PCI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术前:严格评估与充分准备


首先,要精准把握适应证,严格遵循指南(如ESC/AHA),结合患者冠脉病变特点(SYNTAX评分)、临床症状、合并症(如肾功能、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生活质量需求等综合评估,避免过度治疗。高危患者重点筛查:老年、糖尿病、慢性肾病、既往卒中/出血史、左心功能不全者,需多学科协作(心内、心外、麻醉科)评估PCI vs. CABG(冠脉搭桥)的获益风险比。


其次,优化术前准备。规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确认药物反应性(必要时行基因检测或血小板功能试验);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调整血糖。


最后,充分告知、知情同意。明确告知手术必要性、替代方案(药物/CABG)、具体步骤、预期效果;重点沟通并发症风险及应对预案;对房颤患者强调抗凝与抗血小板的平衡及栓塞/出血双重风险。


2.术中:规范操作与应急保障


术者应精细操作技术:优先选择桡动脉路径(降低出血风险),股动脉穿刺时使用超声引导定位,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

病变处理:钙化病变预旋磨,分叉病变选用合理术式(如DK Crush),支架尺寸选择参考腔内影像(IVUS/OCT),确保贴壁良好;

抗凝管理:精准计算肝素用量(ACT监测),高出血风险者考虑比伐卢定;

术者与助手、护士、技师实时沟通,异常情况(如血压骤降、胸痛)立即暂停操作并排查原因。


3.术后:系统化监测与个体化管理


早期(24-72小时)关键监测时段,需要对穿刺部位、血红蛋白、血液动力学、神经功能等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尽快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全面评估,积极治疗。


4.体系支撑:标准化流程建设


制定PCI围术期SOP(标准操作程序),明确拔管时间(桡动脉2-6小时,股动脉4-12小时)、压迫装置使用规范、Hb下降干预阈值(如<80g/L启动输血评估)。同时,强化多学科协作(MDT),建立“PCI并发症快速响应小组”:介入科、心外科、神经科、输血科24小时联动。


随着PCI技术的推广,很多医院都会开展这项技术,但是可能水平还是参差不齐。PCI术相关并发症通常无法有效避免,需要医生围术期谨慎评估、小心操作、认真管理,才能使得患者获益,诊疗安全。


栏目顾问律师:

梁雨律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觅理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梁雨律师团队专注于民商事法律诉讼、公司企业法律顾问,业务领域涵盖股权投资、医疗纠纷、知识产权等,其丰富的执业经验切实维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为客户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服务。

本文事件来自于:中国法院裁判文书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