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据《河南日报》9月4日报道,河南省濮阳县清河头乡卫生院内科医生王艳慧,从医7年,时常为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少则几十元,多则几千元,从不用患者打欠条,大部分患者事后都还了钱。王艳慧的同事说,自从王艳慧2010年5月到乡卫生院工作,帮助患者50余次垫付医疗费共3万多元。
面对这样的报道,作为医疗行业的你赞成这种行为吗?
医生垫钱背后是医疗管理失策与无能!
一个乡镇卫生院的内科医生一年的收入才有多少,还要给不确定的患者垫付不确定的数额,这虽是医生自发的善心行为,但也从另一方面暴露出医院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医院的绿色通道是否通畅?对于没有带足额现金的患者是不是可以实行预压制度?对于急需住院的患者是不是可以先诊疗后缴费?一系列的疑问都在无形之中暴露出了医院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第二,社会救助制度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每次遇到特别贫困的患者有没有主动与民政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各地的慈善事业有没有被引入医疗行业?若有相关的部门积极协调,又如何用得着医生来垫钱?
第三,医保制度是否真的完美无缺?我们常常感叹医保制度的优越性,可面对仍然连基本医疗服务都无法享受的患者,相关部门是不是应该进行创新改革,保证人人都能享受基础性的医疗服务。
医生精神可敬但实际做法不一定可取!
也许会有人质疑:人家为患者垫了那么多钱,怎么还能说三道四呢?与大多数人一样,笔者无比佩服这位医生,她能在收入并不高的境况下为患者垫付医药费,着实让人敬佩。
可她想过没有,如果光靠医生垫钱就能解决看病贵的问题,那医改的推进就不会如此艰难了。她能做到为每一位需要钱的患者垫付吗?如不能就会出现“斗米恩,升米仇”的窘境。
这样典型的事例,也会给其他同仁带来无形的压力,是不是要让各位同仁也学习这种行为,践行这种行为,那么渐渐地就会在周围形成“垫钱就是高尚、不垫钱就没有职业道德”的误区。原本在工作中,就经常遇到“医院不给钱,就不能看病吗?”这样毫无道理的质问。如今再有了类似的“榜样”,更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就是理所当然,不垫钱反倒是不正常了,这就失去了垫钱原本的初衷,也同时会让垫钱的医生既“伤钱”又伤心。
贫困患者看病的责任不应当医生承担!
医生给患者垫付医药费,偶尔的为之可以理解,但笔者不赞成这种长期的行为,更反对如此广泛的报道,要知道这并不是引以为豪的事情,反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耻辱”。
因为当下医生的绩效考核分配原本就不甚合理,综合收入与付出明显不成正比,尤其是年轻医生的生活更因收入的不济而无比尴尬。
宣传这种医生垫钱的行为,是从另一面给白衣天使“戴高帽”,自身难保的医生是不是要承担起责任?而垫钱行为是医生心甘情愿的?显然不是,那是面对患者无法就医的尴尬情况下,自己因为这份职业的光辉不得不做出的无奈抉择。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垫钱事迹完全没有大张旗鼓宣扬的必要,因为它只能说明我们的医保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医院绿色通道等方面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医生不得不给患者垫钱的无奈,而不是隐性的转移问题所在!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样的句子振奋人心,又发人深思。我们在推动新医改轰轰烈烈向前时,是不是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大部分人因医疗改革获利时,那在最基本最贫困的人口是不是也同样享受到了相应的福利?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希望未来对于部分患者病有所医,不再依靠医生垫付,而是国家的帮扶、社会的救助和群众的互助!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