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改满月跟踪:超半数医生反映收入下降
2017-05-17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北京医改 医疗资源

中国医改错综复杂,是一盘非常大的棋,牵涉到政府、医院、药企、医生、患者等方方面面。稍有不慎,则会走入一个“零和游戏”。


5月8日,北京医改满月。


那么,本次声势浩大的医改满月成绩如何?医脉通线上调研了北京不同医院的95名医生,从一线医生的视角观察一下本次医改。样本情况如下图所示。



北京医改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希望均衡医疗资源,小病基层看,大病往上转,避免大病小病一股脑都往三甲医院跑,那么实际情况呢?参加调研的76名三级医院的医生中,52.6%的医生反映门诊患者有所减少了;而参与调研的8名一级医院医生中,4名医生反映患者量增加了。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此次北京改革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费,这对医院营收肯定有比较大的影响,通过此次调研显示46.3%的医生反映自己科室的收入减少了,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那么,在医生眼中,科室收入是因为什么原因减少的?大家对这一问题看法不一,大致有如下图所示的几种原因:



而另一方面,为了弥补药品收入的减少,本次改革也引入了医事服务费的概念,希望从政策上转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让医生的价值、服务得到更好的体现,那么医生的收入是否有所增加呢?如下图所示:



对于此次改革新增的“医事服务费”的收入,医院和医生之间如何分配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参与调研的76位医生分享了医院和医生之间对医事服务费的分成比例, 其中44.7%的医生反映医院拿了80%以上的提成。如下图所示:



最后,我们对患者就诊满意度做了调研,91.6%的医生觉得改革前与改革后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尽管北京医改目前还未真正让医生获得实惠,没有让医生的价值和技能得到尊重,但参与调研者普遍认为北京医改是一次积极的尝试,目前还看不出较大的影响,但希望以后能够逐渐完善。以下是部分网友的建议:


网友A: 医改现在医事服务费对麻醉科还没有改革,所以麻醉科收入是减少的,相信国家会慢慢深入改革的,麻醉科毕竟是高风险高压力科室!

 

网友B: 并没有完全理顺医疗服务收费中的人力资源(医师的专业价值)与医疗设备、药品的关系。比如CT、MRI等大型仪器检查费用可以下降,但影像科医师出具检查报告的价值没有体现;内科医生做的骨穿、腰穿等操作费用没有上调。

 

网友C: 方向是对的,但太教条,社区医院未配套情况下一刀切。群众都不是傻子,建议把各项流程都落实后进行引导而不是用各项指标来一刀切。

 

网友D: 出发点不错,希望后续社区长处方、药品种类可以尽快跟上。

 

网友E: 真正让医护及患者等对方满意,提高更多医疗相关费用,不只是降药价,要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服务费用,如一些医疗操作,骨穿,腰穿,腹穿,胸穿等。

 

网友F: 医改早就应该,目前执行的收费标准都是好几十年前的,物价增长了几十倍,但医疗收费并没有相应提高,体现不出医生的价值。 从根本上来说医改应该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政府全部拨款,医生实行年薪制,高薪养廉,恢复医疗的社会保障作用,不能把医疗行业认为是服务行业,工资自己挣,那样患者永远会把医生作为对立面。

 

网友J: 患者主要对短缺药品,比如类风湿的专科用药,社区医院没有,但是到大医院,一下子就要花10元钱,不满意。希望大医院也有一元的取药门诊。而社区医院没有机制,认为一个人用药,无法满足,我感觉服务意识有很大差距。医院对于医事服务费如何分配不肯给予明确答复,针灸费用提高了,全科地位反而下降了,感觉医院方认为全科是赔钱的科了,真是让人难受啊。

 

网友H: 医务人员没有太多的受益,工资没有太大的变化,好像内科的科室就更惨了,效益大打折扣。建议:应该更加的细化。


笔者以患者的身份体验了一下北京新医改,相比改革前的门诊费用和取药费用,总体医疗费用大约降低了27%。新医改在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惠惠的好处时,能否兼顾医生、医院等改革关键参与者的利益,能否跳出以前的一方利益的提升就要以另一方利益的受损为代价这个怪圈,则是对北京医改接下来最大的考验。


原创文章,点击获取转载授权。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4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