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明宇;来源:医脉通
今天看了一部韩国电影《隧道》,讲的是隧道塌陷的求生故事。但韩国电影和电视剧真的不同,仿佛是两个国家拍的:几乎很少有国家能拍出(通过审核)如此之多犀利批判社会的电影,即便是一直宣扬自由的美国。
刚建好一年的穿山隧道突然坍塌(豆腐渣工程),开车经过的男主被压在山下,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政客们瞬间聚集于此捞取政治资本,举全韩国之力实施营救。但随着物资的消耗,人员的伤亡,媒体们的关注开始转向能否打破生存记录,政客们不耐烦的回答着重复的问题,甚至民众也开始怀疑耗费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来救一个未知存活的人是否值得。此刻,片中所有曾带来人性温暖的角色:政府官员、媒体、民众……全都变成冷冰冰的存在。
故事不再赘述,以这部电影开场是想引出我对人性的看法——既不是白,也不是黑,而是灰色。
一个人被困在沙漠,身上有一瓶半水,遇见另一个不幸者向他求助。他转过身去,看看背包里两个水瓶,举棋不定了好久。先拿出半瓶水,又觉得不妥,放回去。最终他把两个瓶子里的水均分,给另一个人。这不多不少的大半瓶水,在我看来就是人性的善。
倘若他毫不犹豫的把满瓶水给了别人甚或自己一点不留,那我会觉得肉麻至极。这种政治正确的宣传只存在于教科书里,没有“人味”。
性善论和性恶论皆不足以覆盖人性——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人性太复杂了,尤其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自私和无私交替出现,互相制衡,最终达成我们的判断。经过了左右为难的抉择,迸发出人性的光芒才是真实的善良,才是让人信服的人性。
而这,恰恰是我们在宣传和教育上所缺失的。
我只说医疗圈。舆论把医生的道德绑架在崇高的境界,导致民众甚至医生自己产生一种必须无私奉献的错觉。倘若社会的整体素质达到那个水平,无私奉献的确能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可惜现实已经证伪。医生群体和每一个社会群体一样,层次参差不齐。即便普遍学历较高,也尚未达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水平。粗暴的把医生划分为自私和无私是愚蠢的。据我所知,够资格穿上白大褂的医生们,相较于普通人的灰色,大多数倾向于人性的白。这是值得庆贺的。但一味的要求医生在道德上纯洁无暇就未免强人所难了。这也是目前医生群体处境尴尬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也牵扯到人性,那就是金钱。
道德的绑架必然衍生出不求回报的要求。医生不能挣钱,或者说倘若医生挣了钱就会吸引更多的仇恨。这个问题应该换个提法:善良的人不能挣钱,因为挣钱“不善良”。有人说金钱是万恶的根源,然而,没有钱谁也不能活下去。要我说金钱不是罪恶,没能力处理金钱的人才是罪恶的温床。
面临困境的当然不止医生,患者群体也同样难堪。医闹、医暴把医患关系破坏到极致,同样也把患者推到风口浪尖。患者群体何尝不是受了莫大的委屈?每个人都会生病,一生中必然要和医生打交道,如果是敌对关系,只能是双输的结果。
医生如果能大体上为患者着想,不昧着良心做事,即便挣一点钱,又有何妨?我所见过的医生,90%以上达到了这个标准,这就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一点也不吹,就一个职业而言,即便在目前这个环境,绝大多数医生的付出远远多过于他们得到的回报,这就是一个医生的善良。
不必去歌颂,不必去抹黑,人与人相处,将心比心。剥离出医生和患者的躯壳,医患关系无非就是人与人打交道,对对方宽容一点,允许别人藏有私心,允许别人犯错误,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恩惠。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