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来源:医脉通
“以后我就赖上你了”。这是一个患者出院时对我说的话。
这不是语言威胁,而是一位老年患者的感激之言。他一再表示今后身体不舒服了就到我这里来,希望我不要厌烦。对这样一位通情达理的患者,我怎么会厌烦。
这是一位患慢性肾脏病的老爷子,86岁,体重82公斤。有30年的高血压病史,25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不规律用药治疗。3年前出现夜尿增多,双下肢
入院后检查发现,血压高,空腹血糖11mmol/L,餐后血糖21mmol/L,
他入院前一直用
我第一次查房时,他儿子为此事当面向我“控诉”他,他不服,父子俩又争论了起来。儿子的意思是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他也能理解儿子的爱,但他的意思是,自己都这么大年纪了,就美食这点爱好,一辈子都这么过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按照医生说的,这个也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像个清教徒一样生活,他受不了。如果严格控制饮食是为了延长生命的话,他宁可不要,他不接受没有生活乐趣的长寿。
这个老爷子的理念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普遍性,确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
我问他,你不想控制饮食,那你想控制血糖吗?他说他也知道高血糖的危害,当然想控制了。我说,那就好,你可以不控制饮食,但是,你的胰岛素必需加量,这样可以吗?他父子俩一听,同时问,胰岛素的量不小了,还能加吗?我告诉他,他的血糖高是因为胰岛素用量不足,当然可以加量了。第一,现在的胰岛素是基因胰岛素,几乎没有副作用。只要用量合适,不出现低血糖,就请放心使用;第二,胰岛素用量的选择,以血糖值和体重等为依据,每日的用量可以用到0.8u/kg或更多。根据他的体重,还有很大的加量空间。他父子俩一听有道理,就同意了我的方案。
此后,胰岛素逐渐加量,大约10天后加至每日用量74u时,血糖控制的很好,空腹7mmol/L左右,餐后10 mmol/L左右,而且没有出现任何低血糖反应。随着血糖的控制,他对医生的各种治疗愈加的配合,甚至出院前我逗他,何必一边大口吃肉一边注射大量的胰岛素呢,而且这样对肾功能也非常不好,年龄大了也不需要那么多蛋白质,为什么不控制控制呢。他到现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表示将逐渐的减少蛋白的摄入。
每一次查房,除了问问病情之外,我还跟他聊几句他的生活乐趣和子女的情况等。期间一次私下聊天,他还给我讲了他的工作经历,离休后的生活及文学创作情况。他比较健谈,愿意向我谈他的工作生活创作,由于彼此感觉聊得来,我们还成了忘年交。每次见面他都主动跟我握手,很是亲热。所以也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一听他的口音,猜出了他的家乡,甚至能说出他家乡的习俗;或者聊了几句发现和他有一些相同的爱好;或者耐心的倾听他的疾病痛苦;或者在不违背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他的需求,等等。这样一两次接触,医患之间的距离就一下拉近。在这个基础上,治疗方案的实施以及医患相处要容易得多。
我们面对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每一个治疗方案的实施,除了遵从诊疗规范之外,还应该考虑患者的感受,甚至有时候患者的感受高于治疗目标。而对患者明显错误的认识,我们还要进行科普指导,尽量纠正。所有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时候很难。但是,不能一句“我这是为你好”就给患者实施生硬的治疗,如果这样,就算你给患者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可能也得不到患者的理解。
此外,医患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患者病后大都有对疾病的焦虑心理,情绪不稳定,这也是容易发生医患冲突的客观原因。所以,一个好的临床医生,还应该有心理治疗技巧,并在情感平等的基础上实施关怀,做好安慰。总之,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非常重要。我们信奉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其实就是临床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