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21岁的年轻人魏则西死了,让这个本该轻松愉快的五一小长假变得分外的沉重。魏则西患的是罕见的滑膜
悲愤惋惜之余,我忍不住想,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是否有合作研发关系,斯坦福医学院一方有何话要说,他们究竟是怎样被卷入这个案子的。于是我去搜索谷歌看怎样能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公共关系或外联部取得联系,我顺利地找到了斯坦福医学院公共事务和交流办公室(Office of Communication & Public Affairs)的网页(见下面的截屏),上面详细列有该办公室所有工作人员的名字、照片、职务、电话和邮箱。
美国的医院、大学和大点的公司等都有这样的公共关系部门,因为在信息开放和市场竞争的美国,与客户的关系是一家实体生存的关键。我选择了列在第一位的媒体关系/数字媒体专家(Media Relation/ Digital Media Specialist)Becky Bach女士,美国时间昨天(5月2日)早上,我从我的工作邮箱中给她发了一封邮件,邮件首先介绍了一下我自己,包括我的工作单位和所写的专栏博客等链接,然后我直入主题:
Recently, Stanford School of Medicine was dragged into a medical scandal in China. A military hospital claimed that they had cooperation with your school and used DC-CIK you invented to treat patients there. They advertised through Chinese search engine Baidu and attracted a lot of patients. One young man died recently and brought this to media attention. Now many Chinese want to know your side of story.
最近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被卷入一场中国医疗丑闻之中,一家军队医院声称与你方合作并使用你们开发的DC-CIK技术在中国治疗病人,他们通过中国的搜索引擎百度上的广告吸引了很多病人,最近一位年轻人的死亡让媒体把这件事情曝光,很多中国人想听听你们的说法 。
昨天晚上我这里的半夜时间11点52分,也就是加利福尼亚时间晚上的8点52分,Bach女士从她的工作邮件给我发了回函:
It took a while to research this.
No, as far as we know at this time, we have no collaboration with this hospital and were not involved in the case.
调查这个话题花了不少时间。不,从目前了解来看,我们与这个医院没有合作关系,也与这个事件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邮件的截屏。
你看在资讯透明的美国,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邮件就可以发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宣称的“与斯坦福大学合作研发肿瘤生物免疫疗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戳穿这个谎言之后,再来面对“有效率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海口,我相信不仅魏则西一家,就是任何人都会对该院的资质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说实在的,斯坦福医学院的这个回复并没有出我的意料之外,出我意料之外的是这位Bach女士专门研究了我提出的问题,并于当晚近九点的时间从工作邮件给我作了回复。熟悉美国文化的人都知道,美国工作多是朝九晚五鲜有加班,尤其晚九点是家庭时间,这个时候回复工作邮件是比较少见的,我本人不会,我工作过的大学和公司的同事也基本不会,除了比较紧急重要的事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斯坦福一方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
作为外行,我还特别想了解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是否在进行这个缩写为“DC-CIK”的肿瘤生物免疫疗法,于是今早我回复了Bach女士的邮件,
By the way, does your school have any CIK or even DC-CIK treatment/ clinic trial ongoing right now?
顺便问下,你们医学院目前有正在进行的CIK甚至DC-CIK临床治疗或研究吗?
这次Bach女士的回复很快,显然是加州的一上班的时间,
We don't have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but you are welcome to check our clinical trials database:http://med.stanford.edu/clinicaltrials/
恕无进一步消息,不过欢迎你搜索我们临床研究的数据库,之后给出链接。
(邮件截屏)
我进入了这个数据库,键入关键词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细胞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结果给出两个临床研究的链接(见下截屏),分别点进去发现,一项是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治疗恶性
最后要澄清的一件事实是,生物免疫疗法并不像目前被广泛误传的某“美国网友”所称那样“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淘汰”。相反,它被世界医学界视为是人类最终攻克癌症的可能的明日之星,“silver bullet”,是一个前沿技术,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治疗手段仍在摸索,治疗结果不可预料。据BBC报道,在英国接受这种疗法的病人都是“死到临头”,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精神最后一搏,即便救不了自己的命,也为后人积累临床数据。
(来源:和讯博客;作者:心路独舞)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