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UA | 龚侃教授畅谈泌尿外科AI应用,并以“六个一”为青年医生点亮前行灯塔
2025-09-10

中华医学会第三十二届泌尿外科学术会议(CUA2025)于2025年09月04-07日在大连市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国内外泌尿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开展主旨报告、专题研讨、论文交流、壁报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议将突出基础与临床结合、交流与培训并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全力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一流学术平台。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龚侃教授,聚焦人工智能(AI)浪潮下的泌尿外科新视野,并为前行中的青年才俊执灯引路,分享宝贵箴言。



医脉通: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智能医学影像在泌尿外科进展迅速。在您看来,这些技术更多是替代部分医生工作,还是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您认为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分别是什么?


龚侃 教授:


AI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学术与临床讨论的焦点,其热度甚至呈现‘出则必谈’的公众态势。借此契机,我想汇报一下我们团队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影像科团队在AI辅助前列腺癌精准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影像科团队前任主任王霄英教授、现任主任邱建星教授及我们团队刘毅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数年攻关,建成了“前列腺癌精准诊断AI辅助系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较传统人工诊断,在AI辅助下的前列腺癌精准诊断方法显著提升了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csPCa)的检出率,并减少患者穿刺针数,既提升了诊断准确率和诊疗效率,也提升了安全性、减轻了患者负担。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约有50%至70%的前列腺磁共振检查报告,是采用‘结构嵌入式报告’的形式生成或完成的:第一关由AI生成初步的结构化报告,第二关则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资质的影像科医生审核和修改,从而确保最终报告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正因为AI已如此深入地融入临床应用中,我才常被问及:“AI能否取代医生?”我的回答是:“能,亦不能。”


说“能”,是因为从我们的临床实践来看,AI确实带来了显著的技术革新与助力。尤其是在AI辅助诊断前列腺癌的研究中,AI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不能”,则是因为现阶段AI仍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期,我们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AI,使其与人类千百年积累的医学经验深度融合,并在关键环节发挥“人”的监督与决策作用,是当前的重要议题。


因此,我认为AI辅助人类开展医疗工作,是未来明确的发展方向,并将逐渐成为主流。在不久的将来,AI或许能够在某些领域替代医生完成部分任务,但医疗行为的主体与最终责任,仍应当由医生承担。


医脉通:对于刚进入泌尿外科领域的年轻医生和研究生,您认为他们最应注重培养哪些核心能力?您会给予哪些建议,帮助他们在本次年会中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龚侃 教授:


在2025 CUA年会的“会前会-大师班”上,我们与Fred Saad教授、张旭院士一起,和年轻同仁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当时作为导师,我分享了自己总结的“六个一”心得,来回应青年医生如何在繁重的临床工作、家庭生活以及日益增长的科研压力之间找到平衡并持续成长。


第一个“一”是“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份目标应源于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是这种情感引发你的兴趣,使你能全身心投入,甚至如飞蛾扑火般执着于你选择的事业。


第二个“一”是“一个平台”。青年医生的成长离不开平台的支持。要善于借助并用好平台的力量,在集体与个人的互动中不断发展自己,这是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路径。


第三个“一”是“一个样本库”。临床工作再忙,只要做有心人,持续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一点点积累,像滚雪球、蚂蚁搬家那样逐步建立自己的样本库。坚持数年,你会发现自己手握一座宝贵的资源富矿。


第四个“一”是“一个队列”。有了样本库作为基础,你就可以构建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思路,进一步开展临床队列研究,从而形成可持续探索的学术方向。


第五个“一”是“一个团队”。单打独斗难以走远,无论个人能力多强,科研之路都离不开协作。青年医生应尽快组建或融入团队,互相支持、共同成长——这一次以我为主,下一次我助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力量,携手走得更远。


第六个“一”是“一颗心”。这颗心是热爱之心,是恒心,是坚韧之心,也是在科研与临床双重压力下依然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正如西天取经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样,若没有内心那团火、那份坚持,我们很难真正取得“真经”。


这就是我基于二十多年从医经历的体会,希望对各位青年医生的成长有所启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