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本项纳入超过1,000名国内青少年的研究显示,9.9%的参与者报告了5项或更多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特征,提示其可能符合DSM-5 BPD诊断标准。这些青少年中,64.9%存在解离症状(52.6%)和/或PTSD/CPTSD(41.2%),上述比例显著高于存在少于5项BPD特征者。
创伤相关变量在很大程度上(52.9%)解释了BPD症状的方差;BPD特征与自我组织障碍、情感虐待、PTSD症状、解离症状关系最为密切。
作者指出,尽管其他病因(如遗传影响)不应被忽视,但BPD可以主要被视为一种创伤相关障碍;年轻人BPD的预防和治疗应考虑创伤相关因素;针对报告BPD特征的青少年,筛查PTSD/CPTSD和解离症状很有必要。
————————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以人际关系、自我意象、情绪高度不稳定及显著的冲动性为特征,是污名化程度最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一些医生认为,BPD患者倾向于操纵他人,寻求关注,且不依从医嘱。然而,如果从创伤的角度理解BPD症状,临床或许更容易理解BPD患者的挣扎;例如,这些症状可能是患者应对创伤和应激的反应。
相比于成年人,针对青少年BPD的研究较为有限。此外,大多数此类研究在西方人群样本中开展;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不仅影响创伤反应,还会影响人际问题和情绪调节,有必要在东方人群中探讨BPD特征及其与创伤相关因素的联系。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由于强调等级尊重、秩序、忍让的价值观,有关童年创伤、不良经历、虐待的报告较少。曾有一项研究探讨了国内青少年的BPD患病率,但该研究发表距今已有16年。
一项10月7日在线发表于Eur J Psychotraumatol.的研究中,研究者针对一个国内青少年样本评估了BPD特征及其与创伤相关因素(不良经历和创伤后/解离症状)的关系。
该研究从中国西南地区的两所公立中学招募了1,147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6.4(SD 0.81)岁,女性54.6%。研究使用自评解离障碍访谈量表-边缘型人格障碍(SR-DDIS-BPD)评估BPD特征,使用10项童年不良经历(ACE)问卷评估童年虐待及其他不良经历,使用8项分离体验量表-分类(DES-T)评估解离症状,使用国际创伤问卷-儿童和青少年版(ITQ-CA)评估
基于SR-DDIS-BPD量表,9.9%的参与者存在≥5项BPD特征,提示其符合DSM-5 BPD诊断标准的可能性较高;70人(6.1%)表现出至少6项BPD特征。最常见的BPD特征是不稳定/激烈的人际关系(20.7%)。
童年虐待/忽视
存在≥5项BPD特征的参与者报告的童年虐待/忽视平均为1.97种(SD 1.50),显著多于<5项BPD特征者(0.35种,t=11.346,p<0.001)。前者报告至少经历过一种形式的童年虐待/忽视的比例为89%,后者为21.3%。存在≥5项和<5项BPD特征的参与者的童年期不良经历情况如表1:
表1. 存在≥5项和<5项BPD特征的参与者的童年期不良经历对比
CPTSD及解离症状
存在≥5项BPD特征的参与者中,64.9%存在解离症状和/或PTSD/CPTSD。相比于存在<5项BPD特征者,存在≥5项BPD特征者更可能存在解离症状(52.6% vs. 10.2%, χ2(1) = 150.341, p<.001),更可能符合ICD-11 probable PTSD/CPTSD的诊断标准(41.2% vs. 4.1%, χ2(1) = 198.106, p<.001)。
BPD特征与创伤相关因素的关联
创伤相关变量可显著预测BPD特征(F(13, 1119)=96.735, p<.001),解释BPD特征52.9%的方差。自我组织障碍(DSO)是BPD特征的最强预测因素(β=.306, p<.001),其次为情感虐待(β=.145, p<.001)、PTSD症状(β=.137,p<.001)和解离症状(β=.136,p<.001)。除躯体忽视外,其他所有形式的童年虐待和忽视均为BPD特征的显著预测因素(β=0.078-0.145, p≤.003)。
创伤相关障碍?
BPD特征在国内青少年样本中较常见:9.9%的受访者报告了5项或更多BPD特征,提示其可能符合DSM-5 BPD诊断标准。这些青少年中,64.9%存在解离症状(52.6%)和/或 PTSD/CPTSD(41.2%)。创伤相关变量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BPD症状的方差。BPD特征与自我组织障碍、情感虐待、PTSD症状、解离症状关系最为密切。
作者指出,综合考虑本项研究及其他研究成果,尽管BPD的其他病因(如遗传影响)不应被忽视,但BPD可以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创伤相关障碍,年轻个体BPD的预防和治疗应考虑创伤相关因素。对于报告BPD特征的青少年,筛查PTSD/CPTSD和解离症状非常重要。通过认识到BPD的某些特征是对创伤和应激的可理解的反应,临床可以采取更具同情心的视角,避免使用污名化的标签。
文献索引:Yuan GF, Lam SKK, Lay CM, et al.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is BPD really a trauma-related disorder? Eur J Psychotraumatol. 2025 Dec;16(1):2562724. doi: 10.1080/20008066.2025.2562724. Epub 2025 Oct 7. PMID: 41055930; PMCID: PMC1250710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