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共识 |《精神障碍改良电休克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重磅发布
2025-07-08 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

文献索引:张秀, 老帼慧, 黄雄, 等. 精神障碍改良电休克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5, 58(7): 506-525.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41121-00388.


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在全身麻醉和肌肉松弛的基础上,通过向大脑施加短暂适量电流刺激以诱发癫痫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MECT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是目前在精神疾病中应用最广泛的物理治疗方法之一。


为了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物理治疗团队牵头完成的《精神障碍改良电休克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基于新近临床研究和专家意见,结合循证医学的方法,详细描述了MECT的适应证、治疗参数、治疗流程、不良反应及相关处理措施等,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明确的操作规范,推动MECT技术在精神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精神科杂志》2025年7月第58卷第7期,通信作者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郑伟、黄兴兵。


专家共识度≥70%的11项共识如下:


★ 共识1


建议MECT治疗前常规对患者进行基础神经认知功能评估,并在MECT第1个疗程(8~12次)后,至少48h至1周内进行神经认知功能的复测,以此纵向了解MECT治疗后相关神经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专家共识度91.89%)。


★ 共识2


MECT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极放置位置,使其与患者个体相匹配:(1)当需要尽可能快速地控制病情时,建议采用双侧电极放置,对于部分需要快速起效的患者,可在前3次每天治疗1次(专家共识度72.97%);(2)当需要尽可能减少患者的逆行性遗忘时,可采用非优势半球单侧电极放置,而当非优势半球单侧疗效欠佳时,应转换为双侧电极放置(专家共识度86.49%)。


★ 共识3


在选择脉冲宽度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对治疗起效速度及对神经认知功能影响的要求,对神经认知功能有较高要求时,可选择超短脉冲矩形波(专家共识度78.38%)。


★ 共识4


刺激电量大小不仅影响治疗效果、MECT起效速度,还影响神经认知功能受损程度(专家共识度94.59%)。


★ 共识5


MECT治疗过程中,对于神经认知功能尤其是逆行性遗忘而言,刺激电量、脉冲宽度的调整比电极放置的位置更为重要(专家共识度86.49%)。


★ 共识6


患者的癫痫发作阈值较高时,可尝试超短波宽,并通过降低电刺激频率来诱发癫痫发作(专家共识度75.68%)。


★ 共识7


对MECT有较好治疗反应的部分患者,后续巩固期或维持期治疗中,可以继续采用MECT联合药物巩固、维持治疗,其中维持治疗的频率可以是每周1次,或者每月1~2次(专家共识度89.19%)。


★ 共识8


在癫痫发作全过程需要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心律及脑电活动,直到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有足够潮气量且咽反射恢复,方可将患者转移至观察室(专家共识度89.19%)。


★ 共识9


不建议对小于12岁的儿童进行MECT(专家共识度72.97%)。


★ 共识10


对于处于妊娠期的患者,MECT是一种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治疗计划应由精神科医师、麻醉医师、产科医师共同制定。治疗期间,建议适当降低刺激电量,将癫痫发作时长控制在20~30s,治疗期间须严密观察患者及胎儿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专家共识度78.38%)。


★ 共识11


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抑郁症患者,MECT是安全且可接受的治疗方案,治疗前须仔细评估患者躯体情况,尽可能降低治疗不良反应(专家共识度91.89%)。


《共识》的一大亮点在于以图表形式清晰地解答了MECT实际应用中的若干高频问题,如治疗前常见的需调整的药物种类及调整方案、相关静脉麻醉药性能比较总结、(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及处理等。建议阅读《共识》全文以获取更多实用信息:


1. 进入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阅读全文,地址:https://rs.yiigle.com/cmaid/1546157


2. 进入医脉通指南频道阅读全文:精神障碍改良电休克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