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雷病会遗传,那是不是不能生孩子了?
2021-12-10

法布雷病是一种罕见的X 连锁遗传溶酶体贮积症[1],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据统计,有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的[2]。有50%的罕见病患者在出生或儿童时期即发病[3],且大多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很高,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痛苦。


由于罕见病发病率低,不易识别,很多患儿往往需要辗转多个科室就诊,很容易造成诊断周期延长,让患儿和家长备受煎熬。而更残酷的是,目前大部分罕见病都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药物。


因此,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对患儿和家庭来说,都至关重要。患了法布雷病可以生孩子,但要降低子女的患病风险,孕前筛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筛查都必不可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法布雷病的遗传概率以及如何做好孕前筛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筛查。


法布雷病不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


法布雷病是X连锁遗传溶酶体贮积症,不一定会100%遗传给孩子。若母亲为法布雷患者,其子女50%可能罹患法布雷病[4,5]。若父亲为法布雷患者,其女儿100%遗传突变基因[4],其儿子不会遗传突变基因[4,5]


产前诊断必不可少


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或出生前诊断,是指对可疑出生缺陷的胎儿,在出生前应用各种检测手段,如影像学、生物化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全面评估胎儿在宫内的发育状况,对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作出诊断。为胎儿宫内治疗如手术、药物、基因治疗及选择性流产提供依据[6]。需要做产前诊断的疾病有:1、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两类;2、性连锁遗传病,以X连锁隐性遗传病居多,如红绿色盲、先天性夜盲症等;3、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先天性结构畸形,有明显的结构改变,如无脑儿、开放性脊柱裂、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等。


《中国法布雷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建议应对所有育龄的男性和女性患者提供孕前和产前的遗传咨询,以及产前诊断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产前诊断应首选基因检测,针对家系中明确的致病突变进行检测,并结合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活性检测。常规产前诊断通常在孕11~13周行绒毛穿刺,或于妊娠17~22周行羊膜腔穿刺获取胎儿细胞。但产前诊断的结果不能预测携带致病突变基因胎儿出生后的发病年龄、临床病程或严重程度。相应检查需在有相应资质的医院或机构进行[1]


新生儿筛查可在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及早发现疾病


新生儿筛查可在法布雷病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及早发现疾病,及早开始治疗,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美国伊利诺伊州和华盛顿州的新生儿中,法布雷病的发病率为1/3,000和1/10,000;意大利为1/3,100;奥地利为1/3,859;西班牙男性为1/7,575;中国台湾男性总体为1/1,250(经典型为1/22,570,迟发型为1/1,390),女性为1/40,840;日本为1/11,854 [1]


通过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新生儿法布雷病患病率并不低,因此,对新生儿进行筛查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有法布雷病家族史的家庭。


干血纸片法——新生儿初步筛查的好帮手


可通过干血纸片法(DBS)对新生儿进行法布雷病的筛查,这是对溶酶体贮积症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初步筛查方法。


DBS法是一种便捷的临床血液样本采集和运输技术,它既保证了待检测样品的生物稳定性又便于储存和运输,是罕见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有效工具。DBS是血液样本稳定的载体,但是需要与相应的检测技术手段结合才能够保证其准确性。DBS可同步检测:α-Gal A酶(串联质谱),Lyso-GL-3(串联质谱)和GLA基因突变分析(二代测序)[7]


6个月以下的患儿一般采用足跟采血的方式,操作流程如下:


1.png

图 DBS足跟采血法


轻揉足跟部使之充血,然后使用酒精棉片消毒该部位,自然待干后,用采血针穿刺足跟部。用无菌纱布擦拭弃去第一滴血,然后使血滴轻触滤纸圆圈中央,覆盖并且彻底渗透圆圈。请不要紧握足跟。


血斑的正确示范:血斑无污染;6个血斑,直径大于8毫米;血滴自然渗透、均匀分布、滤纸正反面血斑一致。不正确的样本会导致假阴/阳性结果,甚至无法将该样本用于检测。


2.png


图 DBS血斑的正确示范


3.png


图 DBS血斑的不正确示范


[MAT-CN-2129767]本编号仅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所涉及的赛诺菲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


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有效期至2023.11

 

参考文献:

1. 中国法布雷病专家协作组. 中华内科杂志,2021,60(4):321-330.

2. 田恬. 罕见病需要更多关注. 科技导报, 2016, 34(005):106-106.

3. 王昊, 徐保平.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0, 35(3):5.

4. Germain. Orphanet J Rare Dis 2010;5:30.

5. Wilcox et al. Mol Genet Metab 2008;93:112-28.

6. 杨冬艳, 庞丽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13):188-191.

7. 张惠文.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7):552-55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