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透视 | 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包绕一处不规则病变,OCT揭露真相!
2025-03-28

高度远视患者左眼发生浆液性网脱


一名16岁的男性患者,因“左眼突然视力模糊1天”到眼科寻求帮助。患者既往体健。眼科检查显示,右眼最佳矫正视力为1.0(+6.00 D),左眼0.05(+6.50 D)。裂隙灯检查眼前节正常,眼压均为14 mmHg。眼底检查显示:左眼黄斑中心有一个4DD的圆形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医生还惊讶地发现,在左眼浆液性网脱的内部竟然还有另一处不规则病变(大小:水平3.390 μm;垂直2.209 μm),二者构成了一种罕见的双重边缘图像(图1a)。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左眼黄斑鼻侧早期有高荧光点,晚期出现渗漏和积存,最终形成与眼底照相对应的双重边缘图像(图1b、c)。


1.png

图1,左眼底照相和荧光造影均可见,在圆形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内部有一不规则图形(黄色箭头),水平3.390 μm;垂直2.209 μm。


众所周知,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通常是因为色素上皮细胞(RPE)屏障功能破坏、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因素导致液体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之间的积聚。可是本例患者的浆液性网脱为何会包绕一个不规则的病变呢?为了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医生进行了OCT检查


OCT检查发现端倪


左眼OCT显示:黄斑中心凹存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其上有一处囊样结构(囊的大小:水平3.391 μm;垂直2.290 μm),内部为低反射信号,悬浮有大量高反射颗粒状图像,并附着在其内缘和外缘的两侧;在浆液性网脱离的两端,还可观察到外界膜与椭圆体带之间发生分裂,分别构成了囊样区域的内外边界(图2)。医生恍然大悟,OCT显示的囊样结构就是眼底检查和造影发现的不规则图形。


2.png

图2,左眼OCT显示:黄斑中心凹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上方有一囊样结构(大小:水平3.391 μm;垂直2.290 μm),在囊两端可见外界膜与椭圆体带之间发生分裂。


眼科医生初步诊断为高度远视继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


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眼科医生使用532nm激光对荧光素血管造影确定的渗漏点进行了局部治疗,覆盖其表面,光斑大小为250μm,能量为50mW,持续时间为200ms。治疗后48小时观察到视网膜下积液少量吸收。12天后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视网膜重新附着。16天后外界膜与椭圆体带之间的分裂完全恢复(图3)。随访1个月时,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均为1.0,未发现任何结构变化。


3.png

图3,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红色箭头)和BALAD(黄色箭头)逐渐恢复。


患者虽然恢复了健康,但是眼科医生仍存在一个疑问:本例患者OCT显示的外界膜与椭圆体带之间分裂有没有专业术语?这种不典型的囊样结构常见于哪些疾病?


杆体锥体分离概念及特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以局限性浆液性神经视网膜脱离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理机制可能是脉络膜血管扩张、高通透性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屏障功能的破坏。CSC主要包括急性CSC和慢性CSC两种类型,此外还有大泡性视网膜脱离。急性CSC早期OCT表现为黄斑区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可伴有纤维素性渗出所致的强反射沉积物;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为"墨渍样"或"炊烟样"强荧光[1]。而OCT显示的外界膜与椭圆体带分裂之前较少描述。


Spaide 等人[2]曾研究了外层视网膜与OCT成像的对应关系:在外层视网膜中,RPE层、光感受器外节、椭圆体、肌样体、外界膜(ELM)由外到内依次排列(图4)。由于光感受器横跨外丛状层、Henle纤维层、外核层直达RPE层,因此有研究提议在OCT术语中使用杆体锥体层来描述内节和外节比光感受器细胞层更恰当[3]。杆体锥体层(bacillary layer)包含肌样体、椭圆体、外节,其上方紧贴ELM,下方与嵌合体带及RPE-Bruch膜复合体毗邻。杆体锥体分离(BALAD)是最近提出的OCT新术语,其特征是光感受器内节在肌样体水平分离形成囊性裂隙。BALAD可见于弓形虫脉络膜视网膜炎、钝性眼外伤伴脉络膜破裂、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CSC、结核性脉络膜肉芽肿、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等疾病。


4.png

图4,一幅按比例绘制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外层图,(A)低倍放大和(B)高倍放大。Müller细胞与光感受器形成ELM。中央凹的视锥细胞呈细长圆柱形,内节的内侧部分为肌样体(myoid),外侧部分为椭圆体( ellipsoid),其中包含大量细长的线粒体。延伸至外节近端的细小细胞质突起称为杯状突起(calycal processes)。RPE具有称为微绒毛( microvilli)的小型顶端突起。光感受器外节延伸至RPE,并被微绒毛包裹,形成接触圆柱体(contact cylinder)。在外节最外侧与RPE之间存在一个小的间隙(称为锥上间隙,supracone space)。RPE与邻近的RPE细胞形成连接复合体,被称为Verhoeff膜。


本例患者OCT观察到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上方的“囊样结构”就是BALAD,其边缘与左眼底可见在浆液性脱离大小和形态均一致。本例患者由于囊样结构外界未与RPE紧密贴附,层间分离现象显著,因此我们能够独立观察其轮廓并与椭圆体区建立连续性。随着患者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BALAD吸收,最终光感受器层的结构重新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CSC存在自发缓解的可能性,但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然而,本例患者因浆液性网脱范围扩大及视力受损,因此促使眼科医生使用激光治疗。治疗48小时后,其解剖和功能均出现快速且渐进性改善,提示治疗有效。

参考文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