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容容,李庚娣,陈小勇,温李花等,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
本研究运用箱线图[12]方法分析2023年1月—6月的全血过滤白细胞时长的数据,研究不同规格(200mL、300 m L、400 m L)全血过滤时长的分布特性(包括中位数、四分位数、异常值以及5%分位点、95%分位点),并试图识别过滤异常的血液。笔者进一步随机抽样检测300 m L和400mL白细胞过滤后的样本各120份,检测白细胞残留量和溶血率;同时根据箱线图揭示的时间分布特点,将数据分组并探究不同过滤时间组的白细胞过滤效果,以确定白细胞过滤时间的质量控制范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3年1月—6月全血过滤白细胞的时长数据,按照全血样本容量分为3组:400mL全血(14612袋),300mL全血(6825袋)以及200mL全血(126袋)。随机抽检400mL和300mL全血过滤后的样本各120份的残留白细胞和溶血率,300 m L规格的样本按照<4.9min、4.9~11.3min以及>11.3min分组;400mL规格的样本按照<6.0min、6.0~13.2min以及>13.2min分组。
1.2 试剂与设备
一次性去白细胞采
胞计数板;Olympus CX41显微镜;结晶紫染色液。
1.3 箱线图
使用SPSS21.0软件对不同规格全血过滤白细胞的时长数据绘制箱线图,并统计箱线图主要特征,包括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以及5%、25%(Q1)、50%(Q2,中位数)、75%(Q3)、95%。
1.4 残留白细胞测定
将样品与结晶紫染色按1∶5比例稀释。采用Nageotte血细胞计数板充池50μL。使用显微镜进行计数,并计算残留白细胞数量[13]。
1.5 溶血率测定
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细胞比容,应用游离血红蛋白试剂盒检测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并计算溶血率[13]。溶血率(%)=(1-血细胞比积)×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总血红蛋白浓度×10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规格全血的过滤时长的箱线图
在图1的箱线图中,箱体表示全血白细胞过滤时间的中间50%范围,箱体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分别对应表1中统计量的下四分位数(Q1)和上四分位数(Q3)。即200mL、300mL、400mL全血过滤时间中间50%的范围分别为3.80~4.70 min,6.10~8.50min,7.60~10.30 min。箱体的中线是表1中统计量中位数(Q2),即不同规格白细胞过滤时间的中位值分别为4.20 min、7.10 min和8.80min。上下须是箱体两端延伸的线段,通常表示数据集的最大值(Q1-1.5×IQR)和最小值(Q3+1.5×IQR)(IQR为四分位距,即Q3-Q1)。表1中5%分位点表示白细胞过滤时长数据中的最短5%的过滤时间,95%分位点表示白细胞过滤时长数据中的最长5%的过滤时间。
2.2 残留白细胞和溶血率监测结果
在120份300mL全血过滤样本中,有2份样本的残留白细胞超过3.8×106个/袋,未观察到溶血率异常。在过滤时间少于4.9 min的7份样本中,有2份(28.6%)的残留白细胞超标。而在过滤时间在4.9~11.3 min的108份样本和超过11.3min的5份样本中,均未观察到残留白细胞异常。在120份400mL全血过滤样本中,5份样本的残留白细胞超过5×106个/袋,1份样本的溶血率超过0.8%。在过滤时间少于6 min的样本组中,残留白细胞异常率高(3/4,75.0%),与过滤时间较长的组(2/92,2.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过滤时间超过13.2 min的样本中发现溶血率异常。见表2。
3 讨论
箱线图(或称为盒须图)是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表现形式之一,常用于展示一组或多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与分散程度[14]。它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示了数据集中的分布情况,帮助人们识别可能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和特征[15]。箱线图是一种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性数据分析的3个特性是:①它们几乎不需要对数据进行事先假设;②它们的统计量对异常值具有抵抗力;③它们强调了数据重要特性的可视化展示[16]。基于箱线图的优势和特点,本研究应用箱线图方法分析全血过滤白细胞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全血白细胞过滤时长。
图1展示了不同规格全血过滤时长的箱线图,图中包含了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以及异常过滤时长的标注。每个箱体代表了数据的中间50%,而盒须则延伸至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位数几乎位于每个箱体的中心位置,显示出数据的对称分布。箱线图的可视化结果揭示了不同规格的全血过滤时长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同时,图中反映出异常过滤时长,提示全血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17]中规定:300 m L和400 m L全血制备的去白悬浮红细胞产品的残留白细胞数量分别应<3.8×106个/袋和5.0×106个/袋,储存末期溶血率低于0.8%。本研究中,笔者随机抽检了300mL和400mL全血过滤样本各120份,并根据箱线图5%分位点和95%分位点的过滤时长进行分组。300mL和400 m L全血过滤时长<5%分位点的组,残留白细胞异常率分别为28.6%和75.0%;5%分位点和95%分位点组,分别为0和2.2%;>95%过滤时长组均未发现。而溶血率在400 m L全血样品中>13.2 min组发现1例。300mL全血过滤2份残留白细胞异常的具体过滤时间为3.98min和4.07 min,相应的白细胞残留量分别为1.1×109个/袋和1.8×108个/袋。400mL全血过滤5份样品残留白细胞异常,具体过滤时间为3.90min、3.42 min、3.40 min、10.32min、9.13min,相应的白细胞残留量分别为4.3×109个/袋、3.6×109个/袋、2.1×109个/袋、1.43×107个/袋和2.44×107个/袋。白细胞过滤效果不仅受过滤器产品质量和全血保存条件的影响,还受到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影响,如流速控制、血液过滤前混匀、滤器旁止流夹的关闭等。本次抽样中过滤时长(<5%)组的残留白细胞异常多是由于操作中未正确使用旁路夹造成,导致部分全血未经过白细胞过滤器,属于操作错误所致。而过滤时长(5%~95%)组的残留白细胞异常可能是过滤前血液未充分混匀或者过滤器质量所致[7]。溶血可能与献血者本身红细胞脆性高或者血液采集过程不畅导致红细胞微小凝集,红细胞膜穿过孔径时受损[18]。因此,应用箱线图建立5%~95%白细胞过滤时长的质量控制范围来监测白细胞过滤过程,对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全血采集过程异常以及潜在的献血者红细胞形态异常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有助于确保血液成分质量符合标准。
目前,血站对残留白细胞的常规监测方式是每月至少抽检4袋血液样本进行评估,这种监测方式难以全面识别白细胞过滤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存在严重的局限性。Gehrie等[19]研究表明,约55%镰状细胞特征的全血在成分制备过程中残留白细胞不符合质量标准,且不易被每月质控捕捉发现。刘星辰[20]通过白细胞残留量的p控制图指出4家血站的白细胞残留量存在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提出要关注血液制备过程中的滤白环节以提高总体符合率。为此,笔者建议在实际工作中,采供血机构成分制备部门可以建立白细胞过滤时长(5%~95%)为质量控制标准,实时监测白细胞过滤过程,识别和处理过滤时长异常的血液。在全血过滤过程中,过滤时间少于5%位点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残留白细胞超标。为了进一步降低残留白细胞的含量,可考虑进行二次过滤或洗涤红细胞[21-22]。据Chun等[23]的研究表明,二次过滤的去白效果显著优于单次过滤,且红细胞溶血率和血浆钾离子未观察到统计学差异。然而,对于过滤时间较长的样本,存在红细胞受损导致溶血的潜在风险。因此,滤白过程需要目视检查,以评估是否出现溶血现象。
综上所述,箱线图方法可以用于白细胞过滤时长的监测分析,成分制备部门应建立白细胞过滤时长的质量控制范围(5%~95%),及时识别和控制过滤异常的血液,从而提高血液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略。
来源:周容容,李庚娣,陈小勇,等.箱线图方法在白细胞过滤时长分析中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5,38(4):318-32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